下邳先生头如雪,手把遗编未尝辍。
曾吟孝行三百篇,转作蒙求义尤切。
朝廷求书遍海隅,不问簪缨与岩穴。
先生亲写此书进,郡守封题献双阙。
可惜要路无知己,经年不报还蹉跌。
或思慷慨诣公车,空守无金肘屡掣。
僦屋穷居县市西,生涯有路蒙鸠拙。
图书满架不济用,门巷萧条空岁月。
去年相见衣不完,今年相见衣频结。
奔波辛苦养妻子,未免长裾事干谒。
东邻右姓夸铜臭,西舍富儿称金埒。
墙屋文绣竞纷华,盘馔腥膻恣罗列。
相逢徒解问寒温,谁把斗升济涸辙。
才高学富老益贫,口中漫有张仪舌。
迩来闻说苦多病,闭门不出经时节。
况当催暮岁峥嵘,朔风劲疾高冈裂。
城居柴米价转增,往往晨昏更悽屑。
曾参居卫肘常见,夫子在陈粮亦绝。
古地圣贤贯如此,莫学儿曹暗悲咽。
赠铅山余适正
下邳先生头如雪,手把遗编未尝辍。
曾吟孝行三百篇,转作蒙求义尤切。
朝廷求书遍海隅,不问簪缨与岩穴。
先生亲写此书进,郡守封题献双阙。
可惜要路无知己,经年不报还蹉跌。
或思慷慨诣公车,空守无金肘屡掣。
僦屋穷居县市西,生涯有路蒙鸠拙。
图书满架不济用,门巷萧条空岁月。
去年相见衣不完,今年相见衣频结。
奔波辛苦养妻子,未免长裾事干谒。
东邻右姓夸铜臭,西舍富儿称金埒。
墙屋文绣竞纷华,盘馔腥膻恣罗列。
相逢徒解问寒温,谁把斗升济涸辙。
才高学富老益贫,口中漫有张仪舌。
迩来闻说苦多病,闭门不出经时节。
况当催暮岁峥嵘,朔风劲疾高冈裂。
城居柴米价转增,往往晨昏更悽屑。
曾参居卫肘常见,夫子在陈粮亦绝。
古地圣贤贯如此,莫学儿曹暗悲咽。
【注释】
《赠铅山余适正》:这是一首赠序诗,是作者对同邑好友余适正的劝勉和规劝。
“下邳”句:指余适正在下邳(今江苏睢宁)时,他头发白得像雪一样。
“手把遗编”二句:意思是说,余适正虽然是一位饱学之人,却仍然没有停止过抄书、阅读的行为,而且对于孔子的著作也读得非常用心。
“朝廷”二句:指的是当时朝廷到处搜求典籍,不问身份高低贵贱,都派人到各地去搜集。
“先生”四句:意思是说余适正亲自撰写了这部书,太守又把它献给朝廷,受到皇帝的重视和赞扬。
“可惜”六句:意思是说余适正因为得不到知遇之恩而感到十分遗憾。
“徒劳”两句:意思是说余适正虽然勤于抄书学习,但结果却没有什么成就,白白浪费时间。
“僦屋”三句:意思是说余适正租了一间房子住了下来,生活过得十分艰苦。
“图书”三句:意思是说,他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但是这些东西并不能解决他生活中的困难。
“相逢”四句:意思是说,他们虽然经常见面,但是却很少有机会交谈,互相询问寒暖。
“口舌”两句:意思是说他们的谈话中常常涉及一些政治上的问题,但他们并没有真正懂得这些问题的含义。
“才学”两句:意思是说,虽然他们在学识方面都很出众,但是在社会上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地位,反而只能过着贫困的生活。
“古道”两句:意思是说,他们所追求的是古代圣贤的理想境界,而不是那些庸俗的物质享受。
“莫学”二句:意思是说,不要像那些人一样,只知道贪图享乐,却不懂得珍惜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送给友人余适正的一首赠序诗。全诗共八句,每一句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和意义。
开头四句是对余适正的赞美,称赞他在下邳时已经白发苍苍,但他仍然没有停止过抄书、阅读的行为,并且对于孔子的著作也读得非常用心。这四句是全诗的铺垫,为后面的内容打下了基础。
中间八句是诗人对余适正的劝勉和规劝。诗人首先表达了自己对余适正的关心和担忧,担心他在朝廷没有得到重用而感到遗憾。然后他又指出了余适正之所以得不到重用的原因,是由于他没有找到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接着诗人又告诫余适正当面不能谈论国家大事,应该关注民生问题,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最后诗人又鼓励余适正要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所困扰。
结尾四句是对余适正的劝勉和期望。诗人认为余适正虽然勤于抄书学习,但结果却没有什么成就,白白浪费时间。因此他希望余适正能够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他也期待余适正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