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朝立兰若,曾废会昌初。
佛法灭不得,僧徒还此居。
无碑传古昔,有树老扶疏。
门外涤尘水,寒光浸太虚。
【注释】
齐朝:北周代的国名,因避讳,这里指北周。兰若:梵语“伽蓝”的音译,意为僧院。会昌初:唐武宗在位期间(768-840),因佛教盛行而下令灭佛,所以称其为“会昌”。佛法灭不得:意即佛教不能被消灭。僧徒还此居:佛教徒回到寺院中住。无碑传古昔:指寺庙没有石碑记载。有树老扶疏:指庙内树木苍老挺拔。门外涤尘水:寺外洗刷着尘埃。寒光浸太虚:指月光洒落在天空和大地上,形成一片清冷的光芒。
【赏析】
这首诗是写三德院,全诗四句。前二句写院史,后二句写景色。前二句叙述了院的建立、废毁、重建的历史过程。后二句写院内之景,以写景为主。全诗结构严谨,首尾照应,一气呵成。
诗的前两句写院史。“齐朝立兰若”,说明这座寺院始建于北齐时期,当时叫做“兰若”。“曾废”二字表明这座寺院后来经历了几次兴废。从字面上看,似乎是说这座寺院被废置过,但实际不然,而是说由于“佛法灭不得”的原因,这座寺院才不得不被废弃。“佛法灭不得”一句是诗的主旨所在。这句诗的含义非常深刻,它既揭示了佛教在唐代之所以受到排斥的根本原因,同时又表现了作者对佛教的崇敬之情。“僧徒还此居”,说明虽然这座寺院已经废弃,但仍然有一些僧人在这里居住。这一句与上一句相呼应,进一步说明了这座寺院的历史悠久。
诗的后两联写院内之景。“无碑传古昔”,说明寺内的石碑都已经被毁掉了,无法找到它们曾经存在过的痕迹。“有树老扶疏”,则写出了寺内存留的古迹。“门外涤尘水”,描绘出一幅寺外洗刷着尘埃的景象。而“寒光浸太虚”,则把月光照射到大地上的情景描写得十分生动。
这首诗的构思独特,它不单纯地描述景物,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这种写法被称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是古典诗歌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这首诗语言简练,形象生动,意境优美,充分体现了古典诗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