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袍画戟拥朱门,铃阁晨扃正谢宾。
京兆欲行犹案事,杜陵投老尚论亲。
蕙帷鹤怨空寒夜,名纸毛生踏路尘。
南郡高风非托疾,未应吐哺愧前人。
【注释】:
- 赤袍画戟拥朱门,铃阁晨扃正谢宾。
注释:穿着红色官袍的官员手持画戟,护卫着红门,早晨关闭大门以迎接宾客。
- 京兆欲行犹案事,杜陵投老尚论亲。
注释:京城长官想要出行,但还在处理公务;杜陵老人已经年老,但仍然关心亲人。
- 蕙帷鹤怨空寒夜,名纸毛生踏路尘。
注释:蕙草制成的帷帐中的鹤在夜晚发出怨声,而送信人的名字写在纸上,踩着尘土前来。
- 南郡高风非托疾,未应吐哺愧前人。
注释:南方郡守的高风亮节并非是因为他生病了,所以不应该因为他没有像古人那样殷勤地接待客人而感到羞愧。
【赏析】:
这首诗是和叔来谒李守值其在告所作的诗。和叔来向李守拜见时,正值李守休假在家,因此作此诗戏之。全诗四句一韵,平仄和谐,音律协调。
首句“赤袍画戟拥朱门”,用典。“朱门”、“赤袍”均指代显贵的门第。诗人巧妙地用“画戟”这个典故,形象地写出了守门人的威武、威严,也暗示出其地位尊贵,不可轻易冒犯。
次句“铃阁晨扃正谢宾”也是用典。据《后汉书·杨赐传》载,汉明帝派班固出使西域,归来后被召见,问曰:“卿到外国久,颇知中国人物不?”班固答道:“贤俊在民间。”帝曰:“可为朕求。”乃诏赐帛二十匹,并说:“吾府中尝得观览古今图书文籍,殊可观省。”这就是“铃阁”。这里借指朝廷。诗人巧妙地用典,既表达了对李守的尊重,又暗含了对朝廷政治清明的期盼。
第三句“京兆欲行犹案事”,继续用典。据《旧唐书·李揆传》,李揆在长安时曾与白居易同为校书郎、集贤学士。后来李揆任京兆尹,白居易任太子右庶子,两人虽然官职不同,但是关系密切。诗人在这里用“京兆”这一典故,表达了对李守的敬意,也暗含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期待。
尾句“杜陵投老尚论亲”更是用典。杜陵即杜陵县,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郊,这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故里。诗人在这里用典,既表达了对杜甫的敬仰之情,也暗示了自己对仕途生涯的执着追求。
这首诗通过巧妙的用典和生动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情的珍视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