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约平林夕照红,杖藜松径叩莲宫。
有言未必输摩诘,得句何妨示己公。
自静其心心合道,无情于境境成空。
谁知觌面相看处,洞水西流信已通。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山林中与鹿共处,悠然自得的生活场景。下面是逐句解释:
- 隐约平林夕照红,杖藜松径叩莲宫。
- “隐约”描绘出天色渐暗时的景象。
- “平林”指的是平坦的树林。
- “夕照红”形容晚霞映照下的树林景色如火。
- “杖藜”是拄着拐杖行走的意思。
- “松径”指的是穿过松树林的小径。
- “叩莲宫”暗示着这位隐者如同进入了一个神秘的场所——莲花盛开的地方,即“莲宫”。
- 有言未必输摩诘,得句何妨示己公。
- “有言”指的是有言语或对话。
- “输摩诘”指的是不如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摩诘是他的号)画得好。
- “得句”是指得到好的诗句。
- “示己公”意味着向自己展示或诵读。
- 自静其心心合道,无情于境境成空。
- “自静其心”表示保持内心的宁静。
- “心合道”是指内心的思想和行为都符合道德和道理。
- “无情于境”意味着对外界环境没有过多的情感反应。
- “境成空”是指外物都是虚幻不实的,强调一种超脱物欲的精神境界。
- 谁知觌面相看处,洞水西流信已通。
- “谁知”表示没有人知道或发现。
- “觌面相看”意味着面对面地相遇。
- “洞水西流”描述了一个清泉从山涧向西流去的景象。
- “信已通”表示信息或消息已经传达出去或被接受。
赏析:
这首五律诗通过描绘一幅隐士与鹿共处、漫步林间小径的画面,展现了作者追求自然和谐、内心宁静的生活理念。诗中的“示鹿”、“叩莲宫”等意象,不仅增添了诗作的意境美,也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超然态度和淡泊名利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