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打窗外竹,共卧窗间床。
起来忍饥冻,对坐唯炉香。
写之三尺琴,绕屋声琅琅。
相从无此好,要俶西山装。
西山接飞鸿,路入云水乡。
六月馀积雪,冬木含春芳。
群仙竞来往,御风骑凤凰。
我昔曾见之,瞳子瞭且光。
张子长鬣师,沆瀣入肺肠。
为取桥下履,仍传枕中方。
此时觅刀圭,念我双鬓苍。

【注释】

①张道士:指张姓的道士。西山:即西岳,在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道观:道教庙宇。②雪打窗竹:大雪落在窗户上的竹子上。③卧床:躺在床上。④忍饥寒:忍受饥饿和严寒。⑤写之:把琴放在桌上写字。⑥相从:相伴而行。⑦俶(chù)西山装:打扮成去西山的样子。⑧瞳子:眼睛。瞭且光:明亮有神。⑨张子:指张姓道士。长鬣师:形容胡须很长。⑩沆瀣(hàng xiè):古人认为神仙食气,以甘泉之气为食,故称神仙所饮之水为沆瀣。肺肠:指仙丹,长生不老的药。⑩仍传枕中方:仍然传给我方枕中。枕中方是道家修炼者常睡的枕头,传说中有仙丹。①刀圭:指仙丹。②双鬓苍:双鬓花白,比喻年老。

【译文】

窗外大雪纷飞,我和你共卧一张床;起床后忍饥寒,对着炉香对坐而坐。

你把琴写在纸上,绕着屋转响如琅琅琴声;我们相伴而行,却找不到一处好地方。

要扮作去西山的模样,去那里游玩观光。

西山连接着飞翔的大雁,道路穿进云和水的乡间。

六月有余的积雪,冬天的树木还含着春天的花芳。

仙人纷纷往来,驾御风向骑着凤凰。

我曾经看见过他们,他们的眼睛里光芒四射。

张道士长着长长的胡须,他的仙丹能使人的肺肠清凉舒畅。

他为我取走了桥下的鞋子,并传给了我枕中的仙丹。

现在我想寻找长生不死的仙丹,想起自己头发都变白了。

【赏析】

这首赠诗写于公元827年(唐武宗会昌七年)作者任华州司功参军时。当时作者与友人张道士同游华山,写下这首赠诗。此诗是一首送别之作,全诗抒发了诗人离别之情、惜别之意。首句“雪”,次句“竹”,三句“窗”,四句“床”,五句“炉香”,六句“琴”等词语皆紧扣题目“游西山至道观”,使整首诗歌围绕主题展开。

第一段:“雪”“竹” “窗” “床”四句,描绘出一幅清冷幽静的图画。大雪纷飞,窗前有竹子,诗人与朋友一起躺在床上,共同品味着炉子里燃烧着的香气。“雪”字写出冬日的特点,“竹”“窗”“床”三个词又写出室内环境,营造了一个宁静的环境。

第二段:“起来”五句,描绘出一幅热闹欢快的图画。诗人和朋友被寒冷冻醒,起身之后只能忍受饥饿的寒冷,于是两人就坐在炉火旁边,对坐着取暖。此时他们面前只有一张桌子,桌上放着一张琴,周围是围绕着屋梁回荡的声音。

第三段:“写之”三句,描写出一幅恬静的图画。诗人把琴写了下来,并放在桌上继续写字。“对坐”两句,描绘出一幅和谐的图画。二人对坐在一起,一边写字,一边品茶赏雪。“写之”二字,表明这是一幅画面,而“三尺琴”又是画的中心。

第四段:“相从”三句,描写出一幅欢乐的图画。他们相伴而行,装扮得十分整齐,仿佛要去西山游玩观光一般。这里用“无此好”一词,表明此行很愉快,也表明了诗人对这次出游的喜爱之情。“张子”两句,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张道士长得胡子很长,身上的仙丹能使肺肠清凉舒畅。“长鬣师”三字既表现了道士的形象特征,也暗示了张道士的身份地位。“为取桥下履”,描绘出一幅活泼的图画。诗人的朋友为作者取来了桥下的鞋子,并传给了他枕中的仙丹。此处“仍传枕中方”一句,说明仙丹藏在枕头里,所以才能传到朋友手上。

第五段:“此时”五句,描写出一幅美好的图画。此刻诗人想寻找长生不死的仙丹,想起自己已经白发苍苍了。

这首诗语言简练、朴素、平实,但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它没有运用华丽的辞藻和堆砌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意象来表现诗人的情感。同时,这首诗还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使人读来倍感亲切和自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