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公天下士,百计兴艰危。
大厦势已倾,意欲一木支。
功名等山岳,德泽均雨露。
奈何谈笑间,而取鬼神怒。
鬼神岂不鉴,忠义当扶持。
一见亦何伤,冥路俄与期。
似非理所安,端恐数应尽。
邂逅不可逃,纷纷遂为信。
孔子昔有言,既敬亦须远。
三复而三思,临风更三叹。
《采石三题捉月亭》是唐代诗人李白在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前,为纪念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所作的一首诗。
译文:
温公是天下的大才子,用各种方法来拯救危难中的国家。
国家的大厦已经倾斜,他只想用自己的力量支撑它。
功名就像山岳一样重,恩德就像雨露一样滋润万物。
为何能在谈笑之间取走鬼神的怒气?
鬼神难道没有眼睛,看不到他的忠义吗?
一看到他就受到惩罚,这是冥路上的期限到了。
这看起来似乎不合理,但恐怕命中注定。
偶然相遇不可逃避,纷纷落网也是必然。
孔子曾经说,既要恭敬也要远离。
再三思考再三回味,面对风吟更感叹不已。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故事的讽刺。诗中表达了对唐玄宗的不满和愤怒,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权力的贪婪和对道德的忽视。
诗人以“温公”自喻,表示自己是国家的大才子,有能力拯救国家的危难。然而,面对国家的危机,他却只想着用自己的力量去支撑国家大厦,表现出一种自私的态度。
诗人将国家的大厦比作“千尺之木”,暗示国家大厦已经处于摇摇欲坠的边缘,需要有人来支撑。然而,他只是想要用自己的力量来完成这个任务,表现出对国家责任的推卸。
诗人将功名比作“山岳”,表达自己对于功名的看重。他认为功名就像山岳一样重,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得到。然而,他却只是想要通过谈笑间取得功名,表现出对功名的轻视。
诗人将恩德比作“雨露”,表达自己对于恩德的感激。但他却只是想要享受恩德带来的利益,表现出对恩德的滥用。
诗人以“鬼神岂不鉴”开始,表示自己对于鬼神的敬畏。但他却只是想要通过谈笑间取走鬼神的怒气,表现出对鬼神的不敬。
诗人以“孔子昔有言”作为结尾,表示自己对于孔子的话的认同。但他却只是想要尊重孔子的话,但却不愿意付诸行动,表现出一种虚伪的态度。
整首诗充满了对唐玄宗的讽刺和不满,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权力、功名、恩德等问题的忽视和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