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肓有前人,老意系丛樾。
差池纷鬓霜,味蜡火已绝。
一啜风漱液,幽思起复灭。
讵惭数及七,缅予在明月。
疏更蹇修途,景耿重激发。
泠然傥可御,千古同一辙。
【注释】
子瞻:苏轼。参寥:僧人法秀,苏轼的朋友。太虚:佛家语,指空阔无边的太空。惠山:在今江苏省无锡市东北。王武陵:晋代人王献之。窦郡:地名。朱宿:即朱晦庵(朱熹)。三诗韵:指《游惠山》一诗中的“参寥”句和“朱宿”句。王武陵,字休道,东汉人,曾任会稽太守。窦郡,指窦宪,东汉名将,曾封冠军侯。朱晦庵,即朱熹。
【译文】
膏肓有前人的足迹,老意系着丛樾。
纷鬓霜已差池,味蜡火已绝。
一啜风漱液,幽思起复灭。
讵惭数及七,缅予在明月。
疏更蹇修途,景耿重激发。
泠然傥可御,千古同一辙。
【赏析】
这是苏轼与友人法秀、朱熹等人同游惠山并相互酬唱之作。
第一首,开头两句说作者和法秀、朱晦庵等同游惠山,是前人的足迹。这两句写他们游览惠山的经历。“老意系丛樾”,是说自己虽然年迈却仍想游览惠山。“差池纷鬓霜”,“差池”,形容头发白乱的样子;“纷鬓霜”则说鬓发如霜一般白乱,这里既点出了年事已高,又写出了游览时的兴致盎然。“味蜡火已绝”,用蜡烛比喻灯火,是说惠山的灯火已经熄灭。“一啜风漱液”,“风漱液”是风中吹来的水。这句是说,在惠山下喝一口泉水,清凉的感觉就像喝了风中的水一样。“幽思起复灭”,幽思,是指内心的思考或感受。“幽”在这里是形容词,表示深而远的意思,“复灭”是说内心的思考或感受一会儿出现一会儿消失。这一句意思是说,在惠山游览时,他的内心思绪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忽明忽暗。
第二首,开头两句说作者和法秀、朱晦庵等同游惠山,是前人的足迹。这两句写他们游览惠山的经历。“差池纷鬓霜”,“差池”,形容头发白乱的样子;“纷鬓霜”则说鬓发如霜一般白乱,这里既点出了年事已高,又写出了游览时的兴致盎然。“味蜡火已绝”,用蜡烛比喻灯火,是说惠山的灯火已经熄灭。“一啜风漱液”,“风漱液”是风中吹来的水。这句是说,在惠山下喝一口泉水,清凉的感觉就像喝了风中的水一样。“幽思起复灭”,“幽思”是内心的思考或感受。“幽”在这里是形容词,表示深而远的意思,“复灭”是说内心的思考或感受一会儿出现一会儿消失。这一句意思是说,在惠山游览时,他的内心思绪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忽明忽暗。
第三首,开头两句说作者和法秀、朱晦庵等同游惠山,是前人的足迹。这两句写他们游览惠山的经历。“差池纷鬓霜”,“差池”,形容头发白乱的样子;“纷鬓霜”则说鬓发如霜一般白乱,这里既点出了年事已高,又写出了游览时的兴致盎然。“味蜡火已绝”,“味”是动词,意思是尝、品尝的意思;“蜡”指蜡烛,因为蜡燃烧后会发出光亮;“味蜡火已绝”就是说惠山的灯火已经熄灭。“一啜风漱液”,“风漱液”是风中吹来的水。这句是说在惠山下喝一口泉水,清凉的感觉就像喝了风中的水一样。“幽思起复灭”,“幽思”指内心的感受和思想。因为惠山的夜色昏暗不明,所以作者的内心感慨万千。“讵惭数及七”,“讵”是疑问副词,意思是岂;“惭”,惭愧的意思;“数及七”是说惭愧之情不逊于七十岁的人。这句的意思是说作者惭愧之情不亚于七十岁的人。“缅予在明月”,“缅”,思念的意思;“明月”指明亮的月光。这句的意思是说,在惠山夜晚的明月下,作者想起了自己的身世和遭遇。“疏更蹇修途”,“疏”,通“疎”,稀疏的意思;“蹇修”是古代神话中的神马名,也是骏马名;“途”,道路。这句的意思是说,因为山路崎岖曲折,所以作者行走艰难。“景耿重激发”,“景”,指景色;“耿”,明亮的意思;“激”,猛烈的意思;“激发”是振奋的意思。这句的意思是说,由于山路崎岖曲折,所以作者行走艰难,心情也极为郁闷,甚至到了难以抑制的地步。“泠然傥可御”,“泠”,冷的意思;“傥”,或许的意思;“御”,驾驭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作者虽然心情郁闷,但是想到惠山的清幽景色也许可以使人的心情得到一定的缓解,就稍微平静了一些。“千秋万古同一辙”,“辙”,车轮的痕迹;“同一辙”即同一个轨迹。这句的意思是说,无论千年万年,人们的足迹都在同一个轨迹上留下痕迹。
这首诗通过作者与朋友游览惠山的经历,抒发了自己对人生和历史的感慨,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命运的深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