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亦爱吾庐,此亦未为得。
死即瘗路傍,要是不免或。
随流认得性,有念乃吾贼。
是以方丈间,千偈终一默。
【注释】1.吾庐:作者自指。2.此亦未为得:此亦不是真正得到。3.瘗(yì)路傍:掩埋路旁。4.要(yāo):通“腰”,束缚;约束。5.随流认得性:顺着自然,认识本性。6.有念乃吾贼:心中有所牵挂就是害我的东西。7.千偈(jié)终一默:千首诗的结尾都是默默无言。8.方丈间:禅宗修行者所居之处。9.千偈:佛教语,指佛经中的偈文,每句七个字,共四言一句,称为一偈。10.终一默:最后一句话是默读或不出声。11.方丈:即方丈室,指禅僧住持的居室。
【赏析】
这是一首仿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组诗中《归园田居·其三》而作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第一首写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他认为隐居并不等于真正得到自由,反而可能因为过于安逸而导致思想放松,从而陷入困境。因此,他主张在隐居生活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世俗所迷惑。
第二首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死的看法。他认为死后应该被埋葬,而不是留在世间受到世俗的束缚。他强调了要有正确的生死观念,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痛苦和困扰。
第三首进一步论述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理解和态度。他认为在隐居生活中要顺应自然,认识自己的本性,不要被心中的贪恋和执念所困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第四首则描绘了诗人在方丈之间进行冥想的情景。他通过默读千首诗的结尾,来达到内心静谧的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修行方式,也是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一种独特理解和体验。
第五首则是对前一首的总结和升华。诗人认为在隐居生活中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不被外界所动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无欲无求,真正实现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这首诗通过对陶渊明诗歌的模仿和创作,展现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追求,也体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认识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