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栏试觅红楼句,听考考、城头暮鼓。数骑翩翩度孤戍。
尽雕弓白羽。平生正被儒冠误。待闲看、将军射虎。
朱槛潇潇过微雨。送斜阳西去。
【注释】
江楼:在长江边高楼。晚眺:黄昏时眺望。凭栏:倚栏杆。觅句:吟诗。考考:城楼上的鼓声。度:经过。白羽:箭杆上涂有白色的羽毛,这里指弓箭。儒冠:古代读书人的帽子,这里指读书人所戴的帽子。将军:指宋高宗,当时是南宋皇帝,他以恢复中原为己任,所以作者希望他能像古代的将军一样射虎。朱槛:红色栏杆。潇潇:雨声。斜阳:夕阳。西去:落山。
【译文】
登上高高的江楼,暮色苍茫下,听城头传来的鼓声,我凭栏远望,寻觅着写红楼的诗句。只见一队队的人马,飞驰而过那孤戍关,他们身上披着洁白的羽箭。我平生正为被读书所误,如今闲来想看一看,那位身佩将军印、手使雕弓箭、能够射杀猛虎的将军。这时细雨潇潇地飘落在红色的栏杆外,斜阳慢慢地落下了山。
【赏析】
这首词作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初春,时作者正羁留南郑,登高望远,触物兴怀。上阕先写登楼所见,后抒己怀;下阕由登楼而及射虎,又由射虎而及“儒冠”,抒发壮志难酬之情和报国无门之慨。全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构思缜密,语言清丽,笔力遒劲,是一首咏物抒怀之作。
起首两句,写词人登高临远,凭栏远眺的情景。“凭栏”点明登高之动作和位置,“试觅”表明词人的主观意图,“红楼”既指江楼,也借代词人自己,“试觅”二字,则流露出诗人欲有所作而又无所依托的矛盾心情。“数骑”二句,描写城楼上鼓声大作,一队人马飞驰而过,这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想象中的虚象,它暗示了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苟且偷安的现实局面。“尽雕弓白羽”一句,是说这些骑士都身着白羽箭衣,手持雕花的强弓,这是对南宋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有力鞭挞。从“尽”字看,这支队伍是一支精锐部队,其人数之多,气势之盛,令人瞩目。“正被儒冠误”一句,是对前面两句的具体化、深化,说明词人虽身处军旅之中,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读书之本,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这四句,通过写景抒情,揭示了南宋统治者对外屈辱求和、对内穷兵黩武的严重现实。
过片处,词人笔锋一转,将视线由眼前的景物引向远方,并引出了下文的“射虎”。这两句的意思是:如果有机会,我想看看那位身佩将军印、手使雕弓箭、能够射杀猛虎的将军。这里的“将军”指的是南宋高宗赵构,他是南宋开国元勋赵鼎的孙子,少年时代便以神童的身份闻名于世。宋高宗继位后,因年幼即位,一切军国大事都由他的祖母太皇太后吴氏决定。吴氏是一个有作为的人,她主张抗战,反对议和。因此,当金兵进犯时,她坚决主张御敌于疆场,收复失地,但宋高宗却一味妥协退让,以致造成了北宋灭亡、南宋偏安的局面。“待闲看”、“将军射虎”两句,就是作者对这种投降政策的强烈不满和愤怒抨击。这两句词不仅表现出作者渴望杀敌报国的迫切心情,也反映出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和崇高气节。
最后三句,词人的视线又回到眼前的景象上来。他看到细雨潇潇地飘落在红色的栏杆外,斜阳慢慢地落下了山,不禁感慨系之,发出了“朱槛潇潇过微雨。送斜阳西去”的叹息。这两句中既有“微雨”的凄迷萧瑟之感,又有“夕阳”的衰残悲怆意味,从而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政权前途渺茫的忧虑和对南宋统治者苟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愤懑不平。
全词以登楼观景为线索,通过对南宋统治者的描绘,揭露了他们的昏庸腐朽及其所造成的社会现实;以咏物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安危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同时,还体现了作者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高尚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