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时从公游,颇恨相得晚。
同参长芦禅,共听资福板。
公今三年病,我亦百事懒。
春风广陵城,笑语有未款。
嵩阳有归路,河水渐清暖。
岂无一言赠,慰此千里远。
青松老合抱,意不在俗眼。
岂如山上苗,共尽白日短。
一身随药囊,万事付茗碗。
炉烟袅晴窗,自足了迟缓。
奈何孔文举,苦思坐客满。
更知苏门公,远效嵇中散。
舟行傥见念,此语试三反。
【赏析】
此诗作于天圣三年(1025),时诗人在洛阳任职。宁子仪,即宁公弼,当时为太子中舍人。据《宋史》卷三一九载:“子仪,字伯和,开封尉氏人。”
首联点题,写送归之意,并交待二人同游长芦寺的往事。“从公”句谓当年与公一同游历。“恨晚”两句说:当年我们相知不深,今日才得相见,真使人感到遗憾。这两句诗,是全诗的关键。
颔联二句写两人听佛经、诵经文,以修道自娱之事。“公今”两句写自己近来懒于政事,而对方则病魔缠身,生活清苦。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对友人关切之至,也反映了诗人自身的心境。颈联二句写春天的景色,广陵城春景宜人,人们欢声笑语,气氛融洽。“笑语”二句,既写眼前之景,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感受。诗人因友人病重而心忧,故对春色也觉索然无味。尾联二句写友人归去后的情形,他乘船归洛,诗人伫立晴窗远望。“炉烟”二句,写友人归途遥远,诗人只能远远地为他祝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及人们对佛教的信仰。诗中运用了对比、衬托等手法,使得整首诗既有深沉的情感,又有优美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