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铁为之,何尝肯妄持。
长随大𤮕子,永伴小车儿。
击碎珊瑚处,敲残牙齿时。
谁能学此辈,才始入鞭笞。
【注释】
铁如意:古代一种兵器。如意是古代的权杖,用木头或玉等材料制成。
何尝:何曾,不曾。
永伴:永远陪伴。
大𤮕子:指马鞭。
小车儿:指马车。
珊瑚:“珊瑚”一词在此处应作动词使用,即敲击、击碎的意思。
敲残:敲断的意思。
“谁”字: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一个”。
学此辈:学着这些。
才始入鞭笞:才刚刚进入鞭打之列。
【赏析】
这首诗写得很巧妙,表面看是赞美铁如意,实际上是在嘲笑那些只会用武力欺压人的人。全诗四句,每一句都紧扣一个“打”字,而且都是用“打”这个动词来表现其特点的,这在律诗中是很少见的。
前两句说铁如意(即兵器)是铁做的,从来就不肯随便拿在手中。后两句写它长年累月地陪伴在马上,经常被用在抽打马匹上。第三句和第四句进一步写它的用途,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叹,表示要学习这种武器。
首句中的“铁”字很值得玩味。“为”就是“是”,“何尝肯妄持”就是说这个兵器不是随便拿的。“长随大𤮕子”,是说它常常伴随着大𤮕子,即马鞭,而“永伴小车儿”,是说它也常常伴随着小车,这是说这个兵器与马和车都有关系。“长随”“永伴”,说明这个兵器是经常伴随人们行动的。
第二句中的“常”字也很值得玩味。它说明这个兵器是经常使用的。
第三句和第四句是具体描写这个兵器的特点。“击碎珊瑚处,敲残牙齿时”,意思是说这个兵器经常用来敲打坚硬的东西,就像“击碎珊瑚”、“敲残牙齿”一样。“谁能学此辈”是说谁能够学习这种本领呢?这里用了反问的语气,意思是说只有像我这样的人才能学会这种本领。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它巧妙地运用了“打”字,把铁如意的特点写得生动鲜明。同时,通过对比,还写出了作者对暴力的不满和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