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三见青春面,无人共醉山间梅。
晚逢诗老看古雅,如入周庙观山罍。
我所思兮在何许,昔望长江隔淮楚。
三月春前始识君,倚杖看花听君语。
我今欲赴同襟期,老情可得如年时。
清欢既少饮不足,枯肠欲尽诗应迟。
衣冠此地多佳客,相逢四海无南北。
天将此乐付公等,一枝方访春消息。
老夫老矣何能为,折花梦作春山归。

【注释】

①庭藻:人名,这里指作者的朋友。陈相:人名,这里也是作者的朋友。李子:作者的朋友的表字。定:地名,今属河南,在西湖西北。

②山间梅:山中梅花。

③周庙:即宗庙,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地方。

④江:长江,淮河。楚:古楚国地,今湖北、湖南、江西一带。

⑤三月春前:三月份,春天开始的时候。识君:相识的人。

⑥倚杖看花听君语:拄着拐杖观赏花朵,聆听朋友的话。

⑦老情:老迈的情感。得:能够,可以。年时:往年的时光。

⑧清欢:清淡的欢乐。饮不足:酒不够喝。诗应迟:作诗应该迟缓。

⑨衣冠:衣着和头饰,这里泛指文人学士。多佳客:有许多贤能的人。

⑩四海:指全国各地,泛指全世界。

⑪天将此乐付公等:上天把这种欢乐分给你我他们。付:赋予。

⑫折花梦:梦见折花(即赏梅)。梦作春山归:梦中化作春天的游子归来。

【赏析】

本诗为酬答之作,是作者与友人陈相、李子同赴杭州西湖赏梅的次韵之作。首二句写西湖三见青春面,无人共醉山间梅。三、四两句写晚逢诗老看古雅,如入周庙观山罍。五、八两句写我所思兮在何许,昔望长江隔淮楚。六、七两句写三月春前始识君,倚杖看花听君语。八、九两句写我今欲赴同襟期,老情可得如年时。十至十六句写清欢既少饮不足,枯肠欲尽诗应迟。十七、十八句写衣冠此地多佳客,相逢四海无南北。十九句写天将此乐付公等,一枝方访春消息。二十、二十一两句写老夫老矣何能为,折花梦作春山归。

“西湖三见青春面,无人共醉山间梅。”诗人三次来到西湖赏梅,却只见到山间的梅花开放,不见人迹来共赏。“三见”二字说明诗人对这次赏梅之约期待已久,而“无人共醉”,则更显出这次赏梅之约别具意义。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叙述事实,实际上却蕴含着诗人的内心活动。

“晚逢诗老看古雅,如入周庙观山罍。”这两句诗写诗人与友人陈相、李子同赴杭州西湖赏梅,晚遇一位善于吟诗的老友。这位老友见惯了世态炎凉,所以显得格外古雅。“如入周庙观山罍”用《诗经·大雅·瞻卬》篇中的“维周之命,宣明之慎,若兹监,维予怀之”句意,以喻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所思兮在何许?昔望长江隔淮楚。”上句说思念的人究竟在哪里?下句回答:“我在江南,隔着千里长江遥望着江北的淮河、楚江。”这一问一答之间,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惆怅。这两句诗表面上写思念之情,实际上却是借物抒情,托物寓志。

“三月春前始识君,倚杖看花听君语。”这两句诗写与友人陈相、李子相识的时间是在三月份,也就是春天来临的时候。两人一起拄着手杖看花,聆听朋友的言谈。这是一次难忘的友谊的盛会,同时也是一次难得的赏梅之会。

“我今欲赴同襟期,老情可得如年时。”这两句诗写自己想要赴约,但想到自己的年纪已经老了,恐怕不能像以前那样有情有义了。

“清欢既少饮不足,枯肠欲尽诗应迟。”这两句诗写由于天气寒冷,加上饮酒不多,所以头脑昏沉,作诗的速度也慢下来。这是写饮酒后的感受。

“衣冠此地多佳客,相逢四海无南北。”这两句诗写西湖这个地方有很多有才华的客人,虽然来自四面八方,但他们都是好朋友,因此不必计较彼此的地域远近。

“天将此乐付公等,一枝方访春消息。”最后两句诗说上天要把这种快乐分给你们大家,让我去寻找春天的消息吧!这是诗人对朋友们的祝福。

这首诗是一首酬答之作,是作者与朋友陈相、李子同赴杭州西湖赏梅的次韵之作。全诗以西湖为背景,抒发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同时,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