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以甚深微妙法,广为一切众生说。有能悉发菩提心,究竟得成无上道。
彼有受持读诵者,其福不可更称量。七宝满尔河沙数,以用布施得福德。
而比福德犹为多,况吾大慈大愿师,常悯众生堕恶道。
假此持经功德海,能免世间一切苦。有大长者号宰官,书写读诵不少懈。
旃檀香及薝卜花,供养恭敬常作礼。忽遇黑风吹船舫,将随那刹诸鬼国。
仓惶取是受持经,投诸江流没巨浪。须臾风定夜色霁,达旦悉得大快乐。
平明篙师有妇妻,忽言汲水得巨轴。金书贝叶与巾绣,无一毫毛有坏相。
有如金刚不坏身,经大水聚性不灭。拾尘数劫有时尽,而是功德终无穷。
众生信心不坚固,未尝闻此殊胜事。用是稽首无上尊,愿我诸佛常加护。
这首诗是一首描述持经者经历艰难险阻却得到巨大功德的佛教故事。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 佛以甚深微妙法,广为一切众生说。
- “佛”指的是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人。
- “甚深微妙法”指的是非常深奥、精妙的佛法,即《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 “为一切众生说”是指佛陀将这部经传授给了所有众生。
- 有能悉发菩提心,究竟得成无上道。
- “悉发菩提心”指的是完全发起了追求觉悟、达到佛的境界的决心。
- “究竟得成无上道”是指最终达到了最高的佛道,也就是涅槃。
- 彼有受持读诵者,其福不可更称量。
- “彼”指的是那些能够接受、持有并诵读这部经典的人。
- “受持读诵者”是指那些虔诚地学习并且实践佛法的人。
- “其福不可更称量”意味着他们所获得的福报是无法用言语来衡量的。
- 七宝满尔河沙数,以用布施得福德。
- “七宝”指的是佛教中认为的七种宝物,即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玫瑰、琥珀等。
- “满尔河沙数”表示这些宝物的数量多到无法计数。
- “以用布施得福德”是指通过布施可以得到无尽的福德和智慧。
- 而比福德犹为多,况吾大慈大愿师,常悯众生堕恶道。
- “比福德”指的是那些虽然拥有财富却依然生活在苦难中的人。
- “大慈大愿师”指的是佛陀本人,他慈悲为怀,愿意帮助一切众生脱离苦海。
- “常悯众生堕恶道”是指佛陀经常感到悲伤和怜悯,因为许多众生仍然生活在罪恶和痛苦之中。
- 假此持经功德海,能免世间一切苦。
- “假此持经”是指在这部经书的帮助下持守戒律,积累功德。
- “功德海”指的是无边无际的功德之海。
- “能免世间一切苦”是指通过修行可以摆脱世间所有的苦难。
- 有大长者号宰官,书写读诵不少懈。
- “大长者”指的是地位显赫的长者。
- “号宰官”指的是担任官职的人。
- “书写读诵不少懈”是指这位长者在学习和传承这部经书时非常勤奋,没有一丝懈怠。
- 旃檀香及薝卜花,供养恭敬常作礼。
- “旃檀香”是一种珍贵的香料,象征着尊贵和清净。
- “薝卜花”是一种美丽的花朵,代表着吉祥和美好。
- “供养恭敬常作礼”是指长者对这两种香料和花朵非常恭敬,总是以虔诚的态度进行供养。
- 忽遇黑风吹船舫,将随那刹诸鬼国。
- “黑风”在这里象征着突如其来的灾难或困境。
- “船舫”指的是船只和船舱。
- “诸鬼国”指的是各种鬼神居住的地方,暗示着将要面临一些不祥的事情。
- 仓惶取是受持经,投诸江流没巨浪。
- “仓惶”是指匆忙且惊慌失措的样子。
- “受持经”是指接受并持守这部经书。
- “投诸江流没巨浪”是指将这部经书投入江河中,随即被汹涌的波涛吞噬。
- 须臾风定夜色霁,达旦悉得大快乐。
- “须臾”是指很短的时间。
- “风定”表示风暴已经平息。
- “夜色霁”是指天开始变亮,夜晚过去了。
- “达旦”是指天亮后。
- “悉得大快乐”是指在经历了这场风波之后,长者和弟子们感到非常愉快和满足。
- 平明篙师有妇妻,忽言汲水得巨轴。
- “平明”指的是清晨时分。
- “篙师”是指船夫或水手。
- “有妇妻”是指有一位妻子。
- “汲水得巨轴”是指妻子在打水时发现了一根巨大的木轴。
- 金书贝叶与巾绣,无一毫毛有坏相。
- “金书”是指金色的书籍。
- “贝叶”是指贝形的书页,类似于古时候的书卷。
- “巾绣”是指精美的刺绣。
- “无一毫毛有坏相”是指这些书籍没有任何损坏的痕迹,保持着原有的完整和完好。
- 有如金刚不坏身,经大水聚性不灭。
- “金刚不坏身”是指像金刚一样坚硬不破的身体。
- “经大水聚性不灭”是指这部经书的性质不会因水的浸泡而消失。
- 这个比喻意味着这部经书就像金刚一样坚固,无论经过多少次的水灾都不会被破坏。
- 拾尘数劫有时尽,而是功德终无穷。
- “拾尘”在这里指的是收集微小的尘埃。
- “数劫”是指很多个轮回的时间。
- “有时尽”是指有些东西是有期限的。
- “而是功德终无穷”是指尽管有些事情会结束,但是积累的功德是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