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首无上尊,为世大慈父。
为悯一切众,流浪诸苦海。
滋无碍辨才,广为众生说。
譬如大火宅,随念得清凉。
又令诸穷子,获此大宝珠。
是真秘密藏,故名妙法华。
非思量分别,而以得解悟。
虽诸大菩萨,有所不能知。
况于声闻众,岂复闻妙义。
如来广开示,一一令悟入。
众生悉皆晓,而况于声闻。
我佛出现世,了此一大缘。
当如佛所说,是最为第一。
今此大比邱,舍所甚爱者。
百炼真黄金,销铄为书写。
具诸大宝贝,更以为庄严。
偷儿甚魁侩,如飞天药叉。
诸所经过处,悉为尸陁林。
大火所藏灭,毫发无遗馀。
龙天诸善神,悉力来加护。
究竟不得坏,我今同赞叹。
普告诸佛子,凡所见闻者。
信心自坚固,各各普授持。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扬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以及对佛法的深入理解。以下是逐句的解释:

  1. 宗演师金书妙法莲经: 这里的 “宗演师” 可能是一个特定的人物或团体,他们在诵读或传授《妙法莲经》。”金书” 暗示了这份经文非常珍贵和重要,而 “妙法莲经” 是佛教中的一部经典,其中包含了很多关于宇宙真理和修行方法的智慧。

  2. 稽首无上尊,为世大慈父。: 这句话表达的是对于佛陀的尊敬和崇拜,认为他是无上的尊者和世间的大慈父。在佛教中,”无上尊” 指的是佛陀,他是所有众生的最高榜样;”大慈父” 则是形容佛陀对众生的深厚慈爱。

  3. 为悯一切众,流浪诸苦海。: 这表达了佛陀对于众生痛苦的同情和关怀。佛陀看到众生在生死轮回的苦海中挣扎,因此他决定通过佛法来解救他们。

  4. 滋无碍辨才,广为众生说。: 这句话描述了佛陀如何通过他的智慧和教诲来帮助众生。”滋无碍辨才” 意味着佛陀能够洞察事物的真相,并且不受任何障碍的影响。”广为众生说” 则表明佛陀愿意向所有的众生传播佛法。

  5. 譬如大火宅,随念得清凉。: 这里用比喻的方式说明佛法的普适性和效果。就像一座火宅(即烦恼缠身的生活)随着人们内心的清净念力变得清澈一样,佛法也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

  6. 又令诸穷子,获此大宝珠。: 这句话表达了佛法对于贫穷和无知的人们的帮助。”大宝珠” 在这里象征着佛法的宝贵和价值。

  7. 是真秘密藏,故名妙法华。: “秘密藏” 指的是佛陀所传授的佛法,它包含了宇宙的真理和生活的指导,因此被称为“妙法华”。

  8. 非思量分别,而以得解悟。: 这句话强调了佛法的本质不是通过思考和区分来理解,而是通过直接的体验和领悟。

  9. 虽诸大菩萨,有所不能知。: 虽然像观音菩萨等大菩萨已经获得了很高的智慧,但他们仍然有一些无法完全理解的东西,这表示佛法的深奥和复杂性。

  10. 况于声闻众,岂复闻妙义。: 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佛法的高深莫测,即使是一般的声闻弟子也无法完全理解和接受。

  11. 如来广开示,一一令悟入。: 佛陀广泛地启示众生,让每个人都能逐渐理解佛法。

  12. 众生悉皆晓,而况于声闻。: 这句话表达了佛陀对所有众生的理解,包括那些没有获得最高智慧的声闻弟子。

  13. 我佛出现世,了此一大缘。: 佛陀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众生的苦难,这是一种伟大的缘分。

  14. 当如佛所说,是最为第一。: 根据佛陀的说法,佛法是最高级的真理。

  15. 今此大比邱,舍所甚爱者。: “大比丘”指的是修行者,他们舍弃了很多对他们很重要的东西(可能是世俗的财富、地位等),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16. 百炼真黄金,销铄为书写。: 这里比喻修行者如同经过百炼的真金,即使被磨灭也能发出光芒。

  17. 具诸大宝贝,更以为庄严。: 修行者拥有许多重要的教义和教诲,这些成为了他们精神世界的装饰和支撑。

  18. 偷儿甚魁侩,如飞天药叉。: 这里描述修行者的行动像是小偷和恶霸一样,但同时又有着高尚的品格和智慧。

  19. 诸所经过处,悉为尸陁林。: 修行者走过的地方都变成了禅修的场所。

  20. 大火所藏灭,毫发无遗馀。: 就像大火烧毁了一切可以燃烧的东西,但却没有留下痕迹,佛法也消除了一切烦恼和痛苦。

  21. 龙天诸善神,悉力来加护。: 龙天等善神都来帮助修行者克服困难,提供保护和支持。

  22. 究竟不得坏,我今同赞叹。: 最后,修行者最终不会受到破坏,佛陀也对此表示了赞赏和赞同。

  23. 普告诸佛子,凡所见闻者。: 佛陀告诉所有修行者和听闻佛法的人,要有信心并坚持下去。

这首诗通过对佛陀及其教义的描述,展现了佛法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它鼓励人们学习佛法,通过智慧和慈悲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