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于父母国,去此欲何之。
所以柳下季,三为鲁士师。

诗作原文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契,忍于父母国,去此欲何之。所以柳下季,三为鲁士师。

注释解释

  1. 贤者之孝: 这里指贤者对于父母的孝顺。
  2. 二百四十首: 指《孝经》中提及的各种孝顺的条目。
  3. : 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孝顺方式或理念。
  4. 忍于父母国: 表示在父母所在的国家里承受苦难,体现了孝顺的坚强和忍耐。
  5. 去此欲何之: 离开这个困难的地方想要去哪里,表达了对未知未来的迷茫与期待。
  6. 柳下季: 指的是古代的贤人柳下惠,他三次被任命为鲁国的士师,即司法官。

译文

贤者对于母亲的孝顺超过了二百四十种方式,忍受父母国家的苦难,远离此处寻求未来的道路。因此选择柳下惠作为榜样,他三次被任命为鲁国的司法官。

赏析

这首诗通过柳下惠的故事来表达孝顺的深刻含义。柳下惠三次担任鲁国的司法官,象征着即使在困境中也要坚守原则,勇于承担责任。诗中的“忍于父母国”和“去此欲何之”反映了贤者对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责任与担当。这种孝顺超越了物质层面,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修养与传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