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前处处长秋苔,俯仰璿杓又欲回。
残暑已随梁燕去,小春应为海棠来。
客愁天远诗无托,吏案山横睡有媒。
晴日满窗凫鹜散,巴童来按鸭炉灰。

【注释】

西楼: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因地处长安之西而得名。

秋晚:秋天的傍晚。

璇杓(xuán sháo):北斗七星之一,又称“斗杓”。

残暑:指夏末残留的暑气。

天远:天边遥远。

吏案:官府的案桌。

山横:山高耸,如横向伸展。

巴童:唐代四川一带的乐工。

按鸭炉灰:即点鸭子炉灰。点鸭子炉灰是唐代的一种风俗,用灰烬来熏烤鸭子。

【赏析】

这首七绝描写了诗人登临西楼所见之景色及所感之情事。《西楼秋晚》是作者任监察御史出使蜀地时所作。全诗写景抒情,情致凄清。

首句“长处秋苔,俯仰璿杓又欲回。”起笔就写出了西楼秋晚的景象,“长”字和“又”字用得极为传神,写出了西楼秋晚的萧索、荒凉,也写出了诗人对西楼的感情。“璇杓”(北斗七星之一)又叫“斗杓”,古人以它作为时间标志,这里用以表示时间已经晚了。“俯仰”则写出诗人登上高楼后所见之景和所感之情。

第二句“残暑已随梁燕去,小春应为海棠来。”从时间上来看,此句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比。“残暑”指夏末残留的暑气,“小春”指初春时节,“梁燕”“海棠”都是春天的象征。这两句的意思是:随着夏日的离去(残暑),燕子也飞走了;到了初春时节,应该是海棠花开的季节了。这句诗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把夏天和春天作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以及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心。

第三句“客愁天远诗无托,吏案山横睡有媒。”意思是说:由于客居他乡,所以感到愁苦;由于公务繁忙,所以没有时间来吟诗作赋。这两句既写了自己的处境,又写出了内心的苦闷。

第四句“晴日满窗凫鹜散,巴童来按鸭炉灰。”是说:晴朗的阳光洒满了整个房间(晴日满窗),一群野鸭在水里嬉戏(凫鹜散);乐工来点鸭子炉灰(巴童来按)。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在西楼所见之景以及乐工为他演奏音乐的场景。

这首诗是作者登楼所见之景,也是他对现实生活的感慨。全诗情感凄清,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感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