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朝爆竹传自昔,吴侬政用前五日。
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
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
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
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
十声百声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
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馀威可驱疠。
屏除药裹添酒杯,昼日嬉游夜浓睡。

【解析】

“腊月村田乐府十首冬舂行”是这首诗的标题,也是诗歌的开头,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即在腊月这个农闲时节,人们用冬舂来娱乐。“岁朝爆竹传自昔,吴侬政用前五日”是第二句,意思是:每逢新年的时候家家户户就放爆竹,这习俗从古时就有,而今天吴侬地区仍然沿用这种做法。“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第三四句的意思是:吃尽了剩下的豆粥扫净了屋子的尘土,把五尺长的竹筒截下当柴烧,这里指的是冬舂。“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是第五六句,意思是:在节令期间,人们汗水直流、火力十足地用力冬舂,健壮的仆人也去拿冬舂工具继续干活,孩子们则站在台阶上躲避着冬舂工具的锋芒。“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第七八句的意思是:冬舂的声音有一声、两声、三四声那么响亮,就连百鬼都为之震惊,连鬼窝都被震塌了。“十声百声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第九十句的意思是:冬舂的声音到了十声、百声的地步,神灵安宁,八方上下都是太平无事。“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馀威可驱疠。”第十一句的意思是:冬舂的声音停了还拾起残留下来的稻杆,还有余威可以驱疫病。“屏除药裹添酒杯,昼日嬉游夜浓睡”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放下药包喝上几口酒,白天嬉戏夜晚酣睡。

【答案】

《腊月村田乐府十首冬舂行》是一首描写农村冬季生活的民歌作品。全诗共十句,前三句描绘了农民冬舂的场景;接下来八句描写了冬舂声音对鬼怪的震慑和对疾病的驱邪作用;最后四句描绘了冬舂声停止后农民的喜悦心情。整首诗通过描绘农民冬舂的场面,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辛苦劳作生活的喜爱,以及对丰收年景的美好期盼。

赏析:

《古诗十九首》是西晋文人阮籍的作品,是继《诗经》《楚辞》之后最负盛名的抒情短篇诗歌总集。《古诗十九首》中的许多作品都是写男女之间的情感,但《冬舂行》则是写农事活动,与《古诗十九首》中其他作品的风格有所不同。这首小诗写的是腊月里农民冬舂的热闹情景。

诗一开始便点明主题。“腊月”是农历年的十二月,这时正是农忙季节,农民们忙于春耕秋收,所以诗一开始就写到:“岁朝爆竹传自昔,吴侬政用前五日。 ”爆竹声声,是新年到来的信号。“岁朝”是指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过年的那天。这句诗的意思是:每逢新年来临的时候,家家户户就会放鞭炮,这种习俗从古时候就有了。接着,诗人又写道:“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这是说:过了大年初一之后,农民们就开始了新的劳作——开始准备春种。他们吃着剩下的豆粥,扫除完屋子的尘土,然后拿五尺长的木筒当作冬舂的工具来使用。这里的“吴侬”,指的就是江南地区的吴人,也就是江南的老百姓,“政用前五日”则是指吴侬地区的农民们从初一开始就已经开始了劳作。

诗人又写道:“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 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节日期间,大家汗水直流,火力十足地用力冬舂,壮劳力们也去拿冬舂工具继续干活,而孩子们则站在台阶上躲避着冬舂工具的锋芒。“当阶击地雷霆吼”。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冬舂的声音有一声、两声、三四声那么响亮,就连百鬼都为之震惊,连鬼窝都被震塌了。

诗人写道:“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冬舂的声音到了十声、百声的地步,神灵安宁,八方上下都是太平无事。“八方上下皆和平”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冬舂的声音停止了以后,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放下心来休息了。

诗人写道:“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馀威可驱疠。”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冬天结束了,冬舂的声音停止了,但是那残留下来的东西还在,还有余威可以驱疫病。“屏除药裹添酒杯,昼日嬉游夜浓睡。”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放下药包,喝上一口酒,白天嬉戏夜晚酣睡。

可以看出这首诗虽然写的是冬舂的劳动场景,但作者的情感却是十分丰富的。他既写出了冬舂的热闹场景,也写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既写出了冬舂的威力巨大,也写出了冬舂的结束带来的轻松愉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