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东游。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暮霭初收。夫差旧国,香径没、徒有荒丘。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舟。验前经旧史,嗟漫载、当日风流。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注释】

双声:指诗歌韵律的双声词,即平仄相对,音节相谐,句中字音相同或相近;子(zǐ):古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断蓬:飘荡不定的蓬草。踪迹:行迹。乘兴:乘兴而行。兰棹:用木兰制成的船桨。东游:泛舟东行。三吴:指江苏苏州一带,为春秋时吴国的旧地。姑苏台:春秋时吴王阖闾所建宫台遗迹。牢落:寂寞冷落。姑苏台榭:即“台榭”。夫差:春秋时吴王名,被越王勾践所败,迁都于姑苏。香径:指姑苏台旁的石阶。空运筹:指徒然策划、筹划。图王取霸:企图称霸天下。江山如画:《后汉书·张衡传》云:“江汉流,淮海深,天汉四垂,绝岸千寻。连山弥靡,良工刻削,镌(juān)岩镌岩,水流湍濑。”此以江山喻画。云涛烟浪:《史记·秦始皇本纪》:“上问丞相李斯曰:‘广关中,因山河,制俱籍,计六国,请言其便。’斯对曰:‘周文王封子弟功臣。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故不轨之臣,时时议论亡在。’上怒,未已,李斯具斯等罪,斯复奏请始皇曰:‘非胡人皆不能宽大,诸华不可信,非兵不解,非革(gé)不知方,非世和,不可举错。’于是乃大兴士作,重抚天下和养,作阿房之宫,筑长城之固。南至北边户,北逾河为塞,随以渠水,维以粮道,度以砥柱,凿以吕梁,塞以鸟鼠之山,起太行之势,沙丘,潦池,洼衍满积,则注以为池。又可居之。盛壮未满而身死,长为人民疾病死者无穷。有尽之日,乃无疆之计也。今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苦心人谋,不以国危易主安,往往而有祸灾。岂可为长利而释先帝之所经营模式哉!’”翻输范蠡扁:意谓不如范蠡那样退隐江湖。验前经旧史:意谓从前的历史记载。嗟漫载:感叹历史的记载很多。当日风流:指当年吴王夫差的风采。斜阳暮草茫茫:形容日暮天晚,草木萧条的景象。成万古遗愁:成为后世永远的悲哀。

【译文】

傍晚的天空显得萧瑟凄清,飘荡不定的蓬草,是吴王夫差留下的足迹。泛舟东行,观赏着三吴风景,姑苏台榭景色凄凉。夫差昔日的国土,如今只剩下荒丘一片。当年的荣光早已消失殆尽,只听得麋鹿呦呦之声。

回想当年,自己曾经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力图争霸称霸天下,却始终没有取得什么成就。国家像一幅巨大的画卷,波涛汹涌,烟霭迷蒙,最终被范蠡的扁舟所取代。回顾过去的史书,那些赞美当时英雄人物的诗文,真是太多了。夕阳下,草丛之中,一切都显得那么苍茫,仿佛成了永恒的遗憾和遗愁。

【赏析】

《双声子·晚天萧索》是宋代苏轼的一篇词。全词写景抒情,借景抒情,表达了词人对过去辉煌历史的回忆与感慨之情。

上片首句点明题旨,“双声子”即指词牌名,双声指上下句的声母相同或相近,平仄相对,句中字数相等或相近。“晚天萧索”,描写了秋夜天空中的凄冷气氛。“断蓬踪迹”,写出了飘泊不定的蓬草。“乘兴兰棹东游”,描绘出词人游览三吴的风景。“三吴”指吴国的旧都及其周边地带。“姑苏台榭”,即吴国的台城,也是姑苏台的简称。“牢落暮霭初收”,写出了台城在黄昏时分的寂静与荒凉。“夫差”指春秋末年的吴王夫差;“旧国”,“荒丘”,写出了吴国灭亡后的荒凉景象。“繁华处”,写出了昔日繁荣的景色。“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写出了现在的寂静与萧条。

下片开头二句追述当年吴国强盛时期的雄图伟略以及称霸天下的雄心壮志。“想当年”,回忆往昔。“空运筹”写出了吴王夫差虽有雄心壮志但最终失败的结局。“图王取霸”,指吴王夫差曾企图称霸天下、统一中国。“江山如画”,用“江山”比喻国家的壮丽富饶。“翻输范蠡扁舟”,意谓现在只能羡慕范蠡那样的隐者。“验前经旧史”,指从历史典籍中汲取经验教训。“验”,验证、体味的意思。“夫差旧国”,指吴国灭亡后的废墟。“香径没、徒有荒丘”,写出了姑苏台的荒凉破败。“虚度年华”,写出了时光流逝,岁月蹉跎的无奈。“繁华处”,写出了昔日繁荣的景色。“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写出了现在的寂静与萧条。

全篇抒发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与感伤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现实的不满与愤懑之情,表现了作者的忧患意识和时代意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