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游径山,身在九天上。
倚栏少徘徊,八极归一望。
秋容澹如洗,景物呈万状。
松风奏琴筑,烟屿列屏障。
清远啸枯藤,野鹤唳幽旷。
僧僮课梵呗,婉娩如学唱。
解带临西风,洒落无尽藏。
缁流亦可人,邀往坐清旷。
盘飧饤黄独,侑之茅柴酿。
感师有古意,愧我无酒量。
长啸下山来,一路时胆壮。
重作记游篇,付之覆瓿酱。
【注释】
- 昔年游径山:指作者早年曾游览过径山。径山,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境内,是江南著名的名胜风景区之一,山上有许多古寺。
- 九天上:形容山高云阔、云雾缭绕,好像站在云端之上。
- 倚栏少徘徊:在栏杆旁边停留片刻,但并没有多作停留。
- 八极归一望:八极,泛指四方极远的地方;归一望,意指从高处远眺。
- 秋容澹如洗:秋天的景色清新淡雅如洗。
- 景物呈万状:景物变化无穷,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
- 松风奏琴筑:松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响,仿佛是弹奏乐器的声音。
- 烟屿列屏障:烟雾缭绕的小岛如同排列的屏障。
- 清远啸枯藤:在清凉的环境中发出长啸声,声音回荡在枯萎的藤蔓之中。
- 野鹤唳幽旷:野鹤鸣叫时显得十分高亢而悠扬,其声音在幽深空旷的地方传开。
- 僧僮课梵呗:僧人和小童正在练习佛教经文和赞歌。
- 婉娩如学唱:他们唱歌时非常委婉柔和,就像学习唱歌一样。
- 解带临西风:解开衣带迎着秋风而来。
- 洒落无尽藏:把身上的财物都散给了别人。
- 缁流亦可人:僧侣们也可以成为有情义的人。
- 邀往坐清旷:邀请作者到那里去坐坐,享受那宁静的环境。
- 盘飧饤黄独:摆上了简朴的饭菜,用黄色的豆子作为点缀。
- 侑之茅柴酿(yòu):用茅草和米酒来陪衬食物。
- 感师有古意:感激师父有古人的情怀。
- 愧我无酒量:惭愧自己没有饮酒的本事。
- 长啸下山来:大声呼喊,下山而来。
- 重作记游篇:再次写下了游览记叙。
- 付之覆瓿酱(bù zhuī jūn bào):《庄子·外篇》中说:“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意思是一杯水放在厅堂的角落里,芥菜就能在上面漂起来,因为芥菜浮于水面。这里比喻文章写得太好,反而被人轻视或遗忘。
【赏析】
《念昔游四首》,这是一首写景抒怀诗。全诗共四句,每句七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此诗以游径山为背景,通过描绘山林风光、僧人小童等形象以及自己的所思所感,表现了自己对山水自然的亲近之情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昔年游径山,身在九天上。”诗人回忆起昔日游览径山的情景,那时他仿佛置身于九霄云外,远离尘世喧嚣,感受着山间的美好与宁静。
“倚栏少徘徊,八极归一望。”诗人在栏杆旁停留片刻,目光投向远方,心中充满了感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回忆以及对远方美景的向往。
“秋容澹如洗,景物呈万状。”诗人描述了秋天的景色,秋色宜人,景色明净如洗。这里的“秋容”指的是秋天的气候和景象,而“澹如洗”则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清新和宁静。同时,诗句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松风奏琴筑,烟屿列屏障。”诗人继续描绘了山林中的美景,松树枝叶摇曳生姿,宛如在演奏一曲美妙的乐章;烟雾缭绕的小岛如同排列的屏障,增添了一份神秘感。这些描写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清远啸枯藤,野鹤唳幽旷。”诗人在山林中独自长啸,发出深沉而响亮的回声。与此同时,野鹤在空中飞翔,发出清脆悦耳的叫声。这些声音在山谷间回荡,令人心旷神怡。
“僧僮课梵呗,婉娩如学唱。”诗人看到和尚和小童正在练习佛教经文和赞歌,他们的动作优雅而柔美,仿佛在用心歌唱。这体现了他们的虔诚与虔诚之心。
“解带临西风,洒落无尽藏。”诗人将身上的财物都散给了别人,表示出他的慷慨与豁达。这种无私的行为体现了他对世间万物的关爱与奉献精神。
“缁流亦可人,邀往坐清旷。”僧侣们也可以成为有情义的人,邀请作者到那里去坐坐,享受那宁静的环境。这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以及他对友情的珍视与期待。
“盘飧饤黄独,侑之茅柴酿。”摆上了简朴的饭菜,用黄色的豆子作为点缀。这象征着朴素的生活与美好的祝愿。同时,用茅草和米酒来陪衬食物,更增添了一份生活的真实与质朴之美。
“感师有古意,愧我无酒量。”感激师父有古人的情怀,惭愧自己没有饮酒的本事。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师父的尊敬以及对自身的反思与自省。
整首诗通过描绘山水之美、人物之态以及内心之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生活哲理的思考。同时,诗人也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一种超越尘世纷扰、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