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经营似春雨,滋长地中绿。
兴来雷出土,万箨起崖谷。
君今似与可,神会久已熟。
吾观古管葛,王霸在心曲。
遭时见毫发,便可惊世俗。
文章亦技尔,讵可枝叶续。
穿杨有先中,未发猿拥木。
词林君张舅,此理妙观烛。
君从问轮扁,何用知圣读。
【注释】:
与可:苏轼弟苏辙的字。竹石:竹子和石头,常用来比喻人的品质。
神会:精神领会。熟:精通。
王霸:指称霸天下或称王天下。心曲:内心。毫发:极小的毛发,比喻细微之处。《汉书·董仲舒传》:“遭时见毫毛,故能惊世俗。”
技尔:技艺之微末。枝枝叶叶:形容琐碎细小。
轮扁:春秋时齐国著名的车匠,善于斫削,他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后人以“轮扁斫轮”为典故。轮扁斫轮:即《庄子·天道》中的“轮扁说”。
问:询问,探求。轮扁说:即《庄子·徐无鬼》中的“轮扁语”。
【赏析】:
此诗作于宋元符元年(1098)冬,是诗人对外甥杨克一学文和画竹的勉励之言。诗中赞美外甥杨克一学习书法、绘画、文章的天赋和造诣已达到极高的境界,并指出了艺术创作的关键所在。全诗结构谨严,用典贴切,语言流畅而富于变化。
首联写杨克一学习书法的体会。苏轼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中说:“吾尝得二王真迹,虽古法如立,犹当敛衽;至其结体,乃自出新意,更饶风韵”(见《东坡题跋》)。苏轼认为书法之美在于“自然”二字。这里用“胸中有成竹”来比喻杨克一学习书画时的心境,既表明了他学习的刻苦,又说明他领悟到书画的奥妙在于神韵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刻意追求技巧上的完美。
颔联写他对杨克一学习绘画的感受。苏轼有“文入三昧”之说,他认为只有深入体验生活,才能写出具有真实感的好文章。这里的“春雨”、“滋长”都是喻意,暗示杨克一学习书画的过程也是从生活中吸取灵感的过程。“兴来雷出土”,“万箨起崖谷”两句则形象地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景象。“雷出土”,暗喻书法笔力遒劲有力;“万箨起崖谷”则形象地描绘了竹子拔节生长的景象,暗喻杨克一书法线条刚劲有力,充满生机。
颈联写他对杨克一学习文章的看法。苏轼曾批评过一些文人墨客只懂得玩弄文字游戏,而缺乏真正的才气。这里的“君今似与可”,就是称赞杨克一的书法、绘画和文章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王霸在心曲”,是说杨克一的学识已经达到了“王霸”的境界,即能够运用自如地处理各种问题,成为一代宗师。
尾联写他对杨克一的勉励。苏轼认为学习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需要有毅力和恒心。同时,学习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这里的“遭时见毫发,便可惊世俗”,意思是说只要能够看到细微之处就能震惊世人。最后一句“文章亦技尔,讵可枝叶续”,则是说文章只是技艺之微末,不能把它当成一种琐碎的事情去对待。这里的“技尔”一词是形容词的后级,表示技艺之微末,与“枝叶续”意思相近。整首诗通过赞美杨克一的学习成果,表达了对年轻人的期望和鼓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