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宜浪迹学希夷,岂合将身涉事为。
无外纵知皆是幻,有中宁免强随时。
懒于中散人谁觉,贫过原思已自知。
若有一廛容定省,肯将尘鞅自羁縻。
失题
分宜浪迹学希夷,岂合将身涉事为。
无外纵知皆是幻,有中宁免强随时。
懒于中散人谁觉,贫过原思已自知。
若有一廛容定省,肯将尘鞅自羁縻。
注释:
失题:即《失题》诗,作者不详。
分宜:《新唐书.李德裕传》载:“(李德裕)累迁至门下侍郎、平章军国重事、监修国史。”后贬为崖州司户参军。此诗可能创作于被贬途中。
浪迹:漫游江湖,漂泊不定。
学希夷:学习道教的无为派。希夷是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号。
岂合:岂能。指诗人与道家思想格格不入,不愿随波逐流。
将身涉事为:将自身卷入世俗之事中。《论语·子罕》:“子曰:‘我欲居九夷。’‘何为乎?曰:‘大哉问!夫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危行言逊;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危行言孙’”孔子的话意思是在政治清明的国家可以有所作为,而在混乱的时代就要隐退。这里说“涉事”,是说自己不愿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
无外:没有外界干扰。指超脱世俗,不为物役,不被外物所动。
纵知:纵然知道。
皆幻:都是虚幻不实的。
有中:有所作为。
宁免:宁愿避免。
强随时:强行适应时世的变化。
懒于中散:指陶渊明。晋陶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五噫先生,后人称为靖节先生,因宅边有五棵柳树而得名。曾任彭泽县令,因不愿受礼法束缚而归隐田园。
人谁觉:人们谁能觉察。
贫过原思:指汉代循吏黄宪,字叔度,以清廉著称。曾说:“吾有三不惑: 酒以乱性,乐以忘志,商贾以迷农事也。”
自自知:自己清楚自己的地位和处境。
若有:如果有。
一廛:古代房屋单位,一廛为一间房。《汉书.货殖列传》:“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各以衣服,食品为家累。”
容定省:允许静心反省。
肯:愿意。
尘鞅:指仕途上的名利纠缠。鞅,缠束牲畜的绳索。
羁縻:拘束牵制。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被贬途中,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道家思想的认同和追求。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