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登秋水阁,静吟秋水篇。
初不辨牛马,河泊方欣然。
及见北海若,始惊大小悬。
大小不相借,致令夔爱蚿。
学者傥悟此,心忘真乃全。
白云散林表,苍山落檐前。
中有醉道士,兀兀知何年。
寒风洒面醒,暖日曝背眠。
弹琴不终曲,抚掌望青天。
谁来达渠意,勿作虚名传。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勃在宣州天庆观写的一首七绝。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题宣州天庆观秋水阁
  • 诗题表明这是一首诗,题为“宣州天庆观秋水阁”。宣州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境内,天庆观可能是一个道教寺庙,秋水阁是其建筑的一部分,这里可能是诗人游览或冥想的地方。
  1. 偶登秋水阁,静吟秋水篇
  • “偶登”指的是偶然登上,可能是指诗人一时兴起,没有特别计划地来到这个秋水阁。这里的“秋水篇”指的是秋天的水景或者秋天的诗文。诗人在这里可能是在静静地欣赏着秋天的自然景色。
  1. 初不辨牛马,河泊方欣然
  • 诗人在登楼后,最初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观赏牛马(比喻人世间的一切纷扰),而是像河泊(河流边的泊船)一样感到非常高兴和满足。这里的“河泊”可能是指诗人在秋水阁上的心情状态,就像河边停泊的船只那样自在舒适。
  1. 及见北海若,始惊大小悬
  • 这里的“北海若”指的是道家传说中的北海之神,也称为海神。诗人看到传说中的海神形象,才意识到天地之间、人和自然之间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让诗人感到震惊和困惑,因为人世间的事情显得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而自然界的事物却显得如此宏大和不可捉摸。
  1. 大小不相借,致令夔爱蚿
  • “大小不相借”意味着事物的大小并不是可以随意转换或比较的。这里的“夔”和“蚿”都是古代文献中出现的动物名,夔是一种古代神话中的龙,蚿则是一种蛇。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自然界中大小事物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对自然规律的敬畏。
  1. 学者傥悟此,心忘真乃全
  • “学者”指的是那些有学问的人,他们可能已经领悟到了诗人所表达的哲学思想。诗人希望学者们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接受他的思想,从而能够超越世俗的束缚和执着,达到一种完全自由的状态。
  1. 白云散林表,苍山落檐前
  • 这里的“白云散林表”形容云彩在树林之外飘散的景象,给人一种空旷、无拘无束的感觉。而“苍山落檐前”则描绘了一座苍翠的山峰倒映在屋檐前的情景,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这些诗句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
  1. 中有醉道士,兀兀知何年
  • 这里的“醉道士”指的是一位醉意盎然的道士。诗人通过这个形象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淡然态度。他认为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暂时的,不必太过纠结于过去或未来,而是要专注于当下的感受和体验。
  1. 寒风洒面醒,暖日曝背眠
  •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寒冷与温暖的对比画面。诗人在秋风中感受到清醒和清爽,而在暖阳下则感到温暖和安逸。这种对比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活中不同感受和情绪的态度:既有清醒的时刻也有舒适的休息时刻。
  1. 弹琴不终曲,抚掌望青天
  • 这句诗表现了诗人对音乐的喜爱及其心境的变化。诗人弹奏完曲子后,并不留恋于音乐本身,而是起身走到窗前,眺望着远方的蓝天。这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
  1. 谁来达渠意,勿作虚名传
  •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自己作品的期望。他认为自己的诗歌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和意义,不需要再被外界的赞誉或名声所左右。他希望读者能够理解并接受他的诗歌所传达的真实情感和思想,而不是被表面的华丽辞藻所迷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