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亭突兀枕崇冈,玉宇无风秋自凉。
地阔群山争逶迤,天低远树立微茫。
阴晴易辨云霞色,晓夕常吞日月光。
我亦清心官事省,葛巾藜杖得徜徉。
【注释】:
虚亭突兀枕崇冈,玉宇无风秋自凉。
地阔群山争逶迤,天低远树立微茫。
阴晴易辨云霞色,晓夕常吞日月光。
我亦清心官事省,葛巾藜杖得徜徉。
译文:
虚亭突兀枕崇岗,无云的天气下自凉。
广阔的山野群峰竞相蜿蜒,天空低垂远看显得渺茫。
雨后天晴容易分辨云霞的颜色,白日和月色在早晨晚上都能看见。
我也清心寡欲政务不忙,头戴葛布巾身拄藜杖自由自在徜徉。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李嘉佑的作品。诗人在仁寿县后建了一个亭子名之曰明远,并作两首诗来赞美它。这两首诗描绘了亭子周围的自然景色,以及诗人自己的感受。
第一首诗描写了亭子周围的环境。“虚亭突兀枕崇冈”,虚亭高耸入云,矗立在崇山峻岭之间。“玉宇无风秋自凉”则描绘了秋天的景色,没有风的吹动,空气清新宜人。
第二首诗则着重描绘了亭子的周围景色以及诗人的感受。“地阔群山争逶迤”描绘了广阔的群山,它们在云雾中蜿蜒曲折,形态各异。“天低远树立微茫”则描绘了天空的位置,天空很低,远处的山峰在天际显得模糊不清。
第三首诗则是对亭子周边的天气变化的描述。“阴晴易辨云霞色”描绘了雨过天晴时,云霞的美丽景色。“晓夕常吞日月光”则描绘了白天和夜晚的景象,太阳和月亮的光芒都在亭子中被吸收。
最后一首诗则是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感受。“我亦清心官事省”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和超脱,他不再被公务烦扰。“葛巾藜杖得徜徉”则描绘了他自由自在的状态,他头戴葛布巾,手拄藜杖,在大自然中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