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邦人物大邦同,万屋鳞鳞气郁葱。
谁挈神峰离海底,幻将廛市纳壶中。
垂帘拟学山阴画,飞舄难乘叶县风。
举首穹旻才一尺,敢凭正直谢天公。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仁寿县后有亭余名之曰明远赋诗二首。
小邦人物大邦同,万屋鳞鳞气郁葱。谁挈神峰离海底,幻将廛市纳壶中。垂帘拟学山阴画,飞舄难乘叶县风。举首穹旻才一尺,敢凭正直谢天公。
注释:仁寿县后有亭名明远,作者在此赋诗两首。
小国的人和大国的士人是一样的,万屋鳞鳞,气势蓬勃。谁能够把神山从海底拉出来呢?它被放在了壶中。
垂帘想模仿山阴画,但飞起却无法乘坐那叶县的清风。仰望天空,只有一尺高。我不敢凭借正直来感谢天公。
赏析:此诗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在仁寿县后建了一个叫“明远”的亭子,并在亭子里作诗。他通过观察周围的环境,以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仁寿县的自然景色和人文风貌。
诗的开头两句描述了仁寿县周围的自然环境。这里的“万屋鳞鳞”,形容了仁寿县的房屋排列整齐、密集,如同鱼鳞一样;“气郁葱”,则描绘了这里空气清新、绿意盎然的景象。这两句诗通过对仁寿县周围环境的描述,展现了这个地方自然景观的美丽与和谐。
接下来两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仁寿县的人文景观。他用“谁挈神峰离海底”来比喻仁寿县的地势独特,仿佛是从海底拔出来的一般;用“幻将廛市纳壶中”来形容这里的繁华程度,仿佛是将城市都放进了壶里一般。这两句诗不仅赞美了仁寿县的自然风光,也表达了他对这个地方的喜爱之情。
尽管仁寿县如此美丽,但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在最后两句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仁寿县未来发展的期望与担忧。他用“垂帘拟学山阴画”来形容自己希望能够像山阴的画家那样描绘出仁寿县的美好景象;而用“飞舄难乘叶县风”来比喻自己虽然向往仁寿县的发展,但却无法亲自前来体验那里的风土人情。这两句诗既体现了诗人对仁寿县未来发展的期许,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与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仁寿县周围环境的描写和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描述,展现了仁寿县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风貌。同时,诗人在最后两句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仁寿县未来发展的期望与担忧,既体现了诗人对仁寿县深厚的情感,也展示了他对社会的关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