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夏何知暑令行,轻风拂拂水泠泠。
只凭藜杖穿幽径,还喜蒲团憩小亭。
散诞竹边梳白发,徘徊江上诵黄庭。
人间无此清凉处,亦许儿童共乞灵。
【解析】
题干是“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结构层次、内容主题、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本题中,第一问为“逐句释义”,第二问为“赏析”;第三问为“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答案】
译文:
盛夏时节不知暑气已行,清风徐徐吹拂水面清凉。
只依靠藜杖踏破幽径,还喜欢在蒲团上休息亭下。
散诞地梳理着白发,徘徊江畔诵读《黄庭内景经》。
人间没有这种清凉之地,也允许儿童一起祈求神灵。
(赏析)此诗描写诗人在溪边寻凉避暑的情景。首联写溪边的景色:“九秋何知暑令行,轻风拂拂水泠泠。”这两句说,夏天的暑气已经消退,但溪边仍凉爽宜人,使人忘了秋天的酷热。颔联写溪边寻凉避暑的情景:“凭藜杖穿幽径,喜蒲团憩小亭。”意思是说,他拄着手杖,穿过幽深的小径;他高兴地坐在蒲团上,在亭子里休息。颈联写溪边寻凉避暑的情景:“散诞竹边梳白发,徘徊江上诵黄庭。”意思是说,他在竹林旁散漫地梳理着白发;他在江边徘徊着诵读《黄庭经》。尾联写溪边寻凉避暑的情景:“人间无此清凉处,亦许儿童共乞灵。”意思是说,世间没有这样的清凉地方,也允许儿童一起来求神保佑。
这首诗以“归云溪”为题,描绘了一幅溪边寻凉避暑的图景。首联点明时间是在“九夏”,而此时暑气尚未完全退去,于是用一个否定词“何”来强调。颔联通过写拄杖穿林和席坐亭中两个动作写出了诗人悠闲自在的心情。颈联又通过写梳发和诵读《黄庭经》两个动作写出了诗人的惬意与自得。尾联进一步点出了自己的闲适心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人间清净之地的向往之情。全诗语言平白如话,却有清新隽永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