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先世英,敢望燕台筑。
譬如坎井蛙,拘虚徒窘束。
又如鹪鹩巢,所寄一枝足。
名不闻公卿,迹非侣樵牧。
眼花鬓毛霜,黾勉作侯服。
吏才固不高,民事亦稍熟。
每欲思寡过,岂敢求多福。
群公迟风云,行矣龙起陆。
佳篇杂沓来,文绣被土木。
坐令北窗下,不知有穷独。
相逢一笑粲,语妙席自促。
凭谁觅仙方,造酒逡巡速。
【注释】
①燕台:指燕国修筑的高台。
②坎井蛙:《庄子》寓言,说井底之蛙以为天只有三尺高,不知天外有无穷世界。比喻见识短浅。
③鹪鹩(jiāo liáo)巢:鹪鹩是一种小鸟,它筑巢在小树枝上,用材不多。比喻事物虽小但能充分利用。
④侯服:官服。
⑤吏才固不高:才能并不高。固:本来,确实。
⑥民事亦稍熟:处理民事事务也略通一些。
⑦寡过:少过失。
⑧求多福:希望多得到福分。
⑨龙起陆:比喻人才出仕。
⑩佳篇杂沓来:许多好文章纷纷而来。杂沓:杂乱。
⑪文绣被土木:华丽的装饰掩盖着简陋的房屋。
⑫穷独:孤独无依。
⑬造酒逡巡速:造酒时慢慢走回去的速度较快。
⑭凭谁觅仙方:请谁给寻一寻找长生的药方。
⑮造酒:酿造酒。
⑯逡巡:慢慢地。
⑰语妙席自促:谈得妙时,自己就缩短了座位的距离。
【赏析】
此为七言律诗。首二句写晁迥不羡高官厚禄,而欲隐居于山林之中;后六句写晁迥虽然学识渊博,却仍不免于贫困潦倒,只好勉力作官,以求苟且偷安。最后两句写他虽身居官场,却仍不忘隐逸之志,时时怀念着山林生活。全篇以晁迥的身世遭遇为线索,通过描写他的隐居、入仕以及归隐的全过程,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对功名利禄的鄙弃,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不满。
首联“新开小轩晁子西有诗以韵答之二首”是说晁迥开了一间新的小屋,名叫“小轩”,并写了一首诗来回答晁子西的诗。
颔联“我无先世英,敢望燕台筑”意思是我没有什么先祖英名,哪敢妄想像燕国的台那样高大壮丽。这里以燕台比晁迥的先世,以“英”字赞美晁迥的才华。“燕台”是古代燕国的宫阙,这里比喻晁迥的家世,意谓他家世代都有贤良之辈,所以晁迥自己没有先人遗留下来的显赫名声。“燕台”又借指显耀门庭的高贵家族。
颈联“譬如坎井蛙,拘虚徒窘束”意思是就像井底的青蛙,只能看到天空的一小部分,受困于狭小的环境,不能自由地飞翔。这里用井底蛙比喻晁迥的见识狭窄,不能洞察世事,只能困守在狭小的范围内,不能有所作为。
尾联“又如鹪鹩巢,所寄一枝足”意思是就像鹪鹩一样栖息在小树枝上,所依靠的只是一根枝条。这里借用鹪鹩比喻晁迥的才华有限,只能够依靠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生存,而不能成就更大的事业。
中间四句“名不闻公卿,迹非侣樵牧”意思是名声没有被朝廷所知,行为也不是与猎人、牧羊人为伍。这两句进一步表明晁迥虽然有着出众的才华,但是由于出身贫寒,无法进入官场,只能在民间过着清贫的生活。
“眼花鬓毛霜”意思是看花了眼(即眼花缭乱),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这是形容晁迥年事已高,头发已经花白。这两句表达了晁迥对自己年迈、衰老的无奈之情。
“黾勉作侯服”意思是勉强穿上官服,表示他为了生计不得不做官。这两句表明晁迥虽然渴望摆脱贫困,但是又不愿意放弃隐居的生活,只能勉为其难地去做官。
中间四句“吏才固不高,民事亦稍熟”意思是虽然自己的才能不是很高明,但是处理民事事务也有一些经验。这两句表达了晁迥虽然缺乏做官的能力,但是他仍然愿意努力工作,积累经验。
“每欲思寡过,岂敢求多福”意思是总是想着减少过失,哪还敢奢望多福?这几句表达了晁迥对于个人品行的严格要求,他希望自己能够少一些过错,多一些福报。
中间四句“群公迟风云,行矣龙起陆”意思是众多的公卿都还在等待风起云涌,而我已经像龙一样从地面升起了。这两句表达了晁迥对于自己前途的坚定信心,他认为自己的才能足以胜任重任,一定会得到重用。
中间四句“佳篇杂沓来,文绣被土木”意思是好的诗文纷纷到来,华丽的装饰掩蔽着简陋的房子。这两句描绘了一个繁华热闹的文人聚会场景。
中间四句“坐令北窗下,不知有穷独”意思是让我坐在北窗下,不知道外面还有那么多穷苦的人。这两句表达了晁迥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他认为自己应该去帮助那些贫穷的人。
中间四句“相逢一笑粲,语妙席自促”意思是当我们相遇时会开怀大笑,谈话精妙使宴会的气氛更加热烈。这两句描绘了一个欢乐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于友情的珍视和对于生活的乐观态度。
这首诗通过描述晁迥的隐居生活和他的诗歌创作过程,表达了他的高尚品质和对于社会现实的看法。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友情和生活的热爱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