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志于道,朝闻而夕死。
回视名宦场,唾去如泥滓。
高风既寂寥,士俗皆靡靡。
倒行日云暮,漏尽不知止。
遂令搢绅谈,进退为难事。
二疏及渊明,千载几人尔。
公生富贵中,习熟在纨绮。
胡为总角时,嗜好异群子。
爱亲自天性,弗忍离步跬。
治官即理家,所至功可纪。
夫何不待年,弃绂休田里。
定应早闻道,追迹前贤轨。
杯深别墅春,舟漾清江水。
围棋或赋诗,此乐真无比。
优游二十秋,所得益多矣。
临终更琅琅,视身如脱屣。
洪范五福兼,于公未为美。
志铭乃实录,便可当青史。
【注释】
圣贤:圣人贤人。
道:这里指儒家的仁义道德。
回视:回头看着。
名宦场:官场,名利场。
唾去:把唾沫吐掉。
高风:高尚的道德品质。
士俗:读书人与世俗之人。
倒行:违背常理的行为。
云暮:天色将晚。
漏尽:夜深了,时间到了。
簪绅:官员的冠帽和官服。
二疏:指《陈情表》。
渊明:即陶渊明。
纨绮:指富贵人家子弟,纨素、绮罗,代指贵族子弟。
胡为:为什么。
总角:指童年时代。
天性:天生的本性。
弗忍:不忍心。
理家:管理家务。
弃绂(fú):脱下官帽。
琅琅:形容读书声音清晰响亮。
洪范:大禹治水时所制的刑法典。
五福:指仁、义、礼、智、信五种美德。于公:对李公的称呼。美:美好。
志铭:立在墓碑上的文章。
青史:古代史书,借指历史。
【赏析】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二年(西元一一○八年),作者李纲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至潭州任通判。他怀着悲愤之情写下这首《挽朝请大夫致仕李公词》,以纪念他的朋友李公之死。全词通过描写李公的一生,表达了作者对于李公崇高品德的赞美之情及对其不幸遭遇的同情。
第一句“圣贤志于道,朝闻而夕死”,开篇就点明了主题,表明李公的一生都致力于追求儒家的仁义道德,他日夜兼程地追求真理,即使面临死亡也在所不惜。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敬佩。接着,作者用“回视名宦场,唾去如泥滓”来描绘李公面对名利场的态度,他宁愿舍弃荣华富贵,也不愿沾染半点尘世之物。这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令人赞叹。
第二句“高风既寂寥,士俗皆靡靡”,进一步描绘李公的品格。他的高尚品质使得周围的士人和世俗之人都感到寂寞,无法与他相比。这种孤独感让作者深感惋惜。第三句“倒行日云暮,漏尽不知止”,则描绘了李公晚年的生活状态。他沉迷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忘却了时间的流逝。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让人羡慕。
作者用“遂令搢绅谈,进退为难事”来形容李公的影响力。他的离去让那些身居高位的人陷入了困境,不知道如何应对。这种无奈的心情让人感到悲哀。第四句“二疏及渊明,千载几人尔”,则是对李公的敬仰之情的表达。他认为像张衡、陶渊明这样的人物是难能可贵的,但李公却比他们更为优秀。这种评价体现了作者的高度赞誉。
第五句“公生富贵中,习熟在纨绮”,则是对李公出身的描述。他出生在一个富贵的家庭,从小生活在奢华的环境中,对于财富已经习以为常。这种生活背景可能让他对于贫苦百姓的生活缺乏了解。第六句“胡为总角时,嗜好异群子”则是对李公性格的描述。他在童年时期就有着与其他孩子不同的兴趣爱好,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是他成为一位杰出人物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七句“爱亲自天性,弗忍离步跬”进一步描绘了李公的性格特点。他深爱自己的天性,不忍心离开自己的一步。这种执着的精神让人敬佩。第八句“治官即理家,所至功可纪”则是对李公工作能力的肯定。他不仅能够治理好官场,还能够处理好家庭事务,他的功绩是不可忽视的。第九句“夫何不待年,弃绂休田里”则是对李公生活态度的赞赏。他没有等待年老才退休,而是选择了放弃自己的官职回归农田。这种选择反映了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自然的敬畏。第十句“定应早闻道,追迹前贤轨”则是对李公人生哲学的总结。他应该早早地接触到道的理念,追随前贤的足迹,不断前行。第十一句“杯深别墅春,舟漾清江水”则是对李公生活环境的描绘。他的别墅周围景色宜人,春天的时候酒杯里的酒水深得像春天一样;江水清澈见底,船只在水面上行驶如同水中的鱼儿一般自由自在。第十二句“围棋或赋诗,此乐真无比”则是对李公爱好的赞美。他喜欢下围棋、写诗,这些爱好给他带来了无尽的乐趣。第十三句“优游二十秋,所得益多矣”则是对他人生经历的概括。他度过了二十年的悠闲时光,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第十四句“临终更琅琅,视身如脱屣”则是对李公生命的终结的描写。在他临终的时刻,他的声音清晰地传出,仿佛他看待自己就像扔掉一只鞋子一样轻描淡写。第十五句“洪范五福兼,于公未为美”则是对李公一生的评价。尽管他拥有五福(仁、义、礼、智、信)的品质,但这并不足以使他的人生完美无瑕。第十六句“志铭乃实录,便可当青史”则是对李公一生的总结。他的生平事迹可以通过志铭记录下来,这将被载入史册,永垂不朽。
这首词通过对李公一生的回顾与赞颂,展现了他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整首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对李公个人品质的赞美,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批评,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