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法归一心,一心何所寄。
灵光自巍巍,无物不具备。
如来既先觉,要警众生寐。
倒说纵横说,莫非明此事。
上根可与语,惟有十二士。
问略答更详,玄关大开示。
下及三种观,真修岂容废。
定轮各差殊,均入清净地。
直须顿悟入,不落第二义。
圆觉与圆通,总是闲名字。

诗句解读

第一句

万法归一心,

  • 解释:所有现象和法则最终都汇聚于一心。
  • 关键词万法一心

第二句

一心何所寄,

  • 解释:心究竟在哪里寄托?
  • 关键词一心寄托

第三句

灵光自巍巍,无物不具备。

  • 解释:心灵如同巍峨的山峰,无所不包。
  • 关键词灵光巍巍无物不具备

第四句

如来既先觉,要警众生寐。

  • 解释:如来佛是最早觉悟的存在,旨在唤醒众生。
  • 关键词如来先觉警醒

第五句

倒说纵横说,莫非明此事。

  • 解释:倒过来阐述各种观点,都是为了阐明这件事理。
  • 关键词倒说纵横说

第六句

上根可与语,惟有十二士。

  • 解释:只有少数有悟性的人可以交流,他们是十二位圣人。
  • 关键词上根(高悟性)、十二士

第七句

问略答更详,玄关大开示。

  • 解释:对于问题的简要回答,却能开启深刻的启示。
  • 关键词玄关开示

第八句

下及三种观,真修岂容废。

  • 解释:包括三种不同的修行观点,真正的修行不容忽略。
  • 关键词三种观真修

第九句

定轮各差殊,均入清净地。

  • 解释:每个人的修行之路各不相同,但最终都能进入清净的境界。
  • 关键词定轮(修行的过程或阶段)、清净地

第十句

直须顿悟入,不落第二义。

  • 解释:必须直接领悟并深入其中,避免落入其他理解层次。
  • 关键词顿悟第二义

第十一句

圆觉与圆通,总是闲名字。

  • 解释:所谓的圆觉和圆通,其实不过是一种方便的说法。
  • 关键词圆觉圆通闲名字

译文

万法归于一心,而一心又何处安放?心灵的光明犹如巍峨的山峰,无一物不包含其中。如来佛是最先觉悟的存在,他的使命在于唤醒那些沉睡的众生。各种观点在倒置中得以阐述,目的都是为了揭示此道理。对于那些悟性高的个体而言,他们可以通过简短的回答获得深刻的启示。从简单的问题到复杂的三种修行观点,真正的修行决不是可有可无的。每个人的修行之路各不相同,但最终都能找到自己的清净之地。直接领悟真理,避免落入其他的理解层次。所谓圆觉和圆通,其实只是一种方便的说法,它们并非真的存在。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万法”和“一心”的探讨,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宗教和哲学思想:万物归一,而这个一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实际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灵光。通过对比“灵光”与“巍巍”的形象描绘,强调了心灵的伟大和包容性。同时,诗中还提到了佛祖的觉醒作用,以及通过不同方式的修行可以达到最终的悟道和清净境界。整首诗充满了宗教的庄严和哲理的美,是对内心和宇宙关系的深刻探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