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心出家,从古推净名。
无疾现有疾,特地真机生。
佛欲遣人问,指示转分明。
宜是诸大士,辞屈不能行。
文殊末后往,万众心已倾。
箭锋相注处,妙义益峥嵘。
芥子容须弥,毛孔受四溟。
此理自灼然,学者疑且惊。
更谈不二门,法法俱见成。
一默岂无语,其声如震霆。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名为《读维摩经》,全诗共14句。
我们来逐句解读诗句:
“白衣心出家,从古推净名。”——白衣指的是未染世俗尘埃的修行者,他们内心向往出家,追求清净的名声。
“无疾现有疾,特地真机生。”——虽然外表看起来没有疾病,但实际上内心却有着真正的痛苦和困扰,这种真实的感受被称为“真机”。
“佛欲遣人问,指示转分明。”——佛陀想要通过提问来引导人们明辨是非,使问题变得清晰明了。
“宜是诸大士,辞屈不能行。”——那些高僧大德们面对佛陀的提问时会感到无法回答,因为他们已经达到了真理的境界,无需再解释。
“文殊末后往,万众心已倾。”——文殊菩萨在最后前往人间,吸引了众多信徒的目光,使得众生的心灵都为之倾倒。
“箭锋相注处,妙义益峥嵘。”——比喻佛法的深奥与精妙之处,如同锋利的箭锋互相碰撞,更加突出其意义的重要性。
“芥子容须弥,毛孔受四溟。”——即使是微小的芥子也能容纳须弥山,而人的毛孔则能容纳四溟水,形容佛法广大无边。
“此理自灼然,学者疑且惊。”——这个道理是如此明显,以至于学习佛法的人都会对此产生疑惑和震惊。
“更谈不二门,法法俱见成。”——继续探讨佛法的不二门径,即一切法都是平等无二的,佛法中的每一个法门都是完整的、成熟的。
“一默岂无语,其声如震霆。”——即使是沉默不语,也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就像雷鸣一般。
接下来是译文:
白衣(未染尘垢)心出家(向往出家人的生活),自古(自古以来)推(推崇)净名(清静之名)。
无疾(看似平静)现有疾(内心深处有真正的困扰),特地真机生(真实的本质被唤醒)。
佛欲遣人问(佛陀希望询问),指示转分明(指明方向使之明晰)。
宜是诸大士(应该是指那些大德之人),辞屈不能行(言辞无法表达)。
文殊末后往(文殊菩萨最后前往人间),万众心已倾(众人之心已为所动)。
箭锋相注处(比喻佛法的精微之处),妙义益峥嵘(意义更加深刻)。
芥子容须弥(芥子虽小,却能容下须弥山),毛孔受四溟(人的毛孔能容纳整个四海之水)。
此理自灼然(这个道理自然明了),学者疑且惊(学者对于道理感到疑惑并感到惊讶)。
更谈不二门(进一步讨论佛法的不二门径),法法俱见成(每一条佛法都完全呈现出来)。
一默岂无语(沉默不言也充满力量),其声如震霆(其声音犹如雷霆)。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佛法的深奥与广大,表达了对佛法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诗人通过对佛教经典《维摩经》的解读,展现了佛教的教义和精神,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尊重。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