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起不由德,亦坐崇清虚。
陵夷莫挽回,后世犹受污。
庾非适用才,夷甫真其徒。
楼以庾得名,而庾愎且迂。
面势瞰空阔,檐楹焕丹朱。
遐想如不及,效尤无乃愚。
风流与经济,本自珉玉殊。
空谭养虚誉,胎祸取炭涂。
峻约火燎原,典午辕下驹。
举扇障蜚尘,王叟宁厚诬。
徇名不既实,扁榜谁权舆。
得兴偕下僚,小节安足模。
捍患识黄楼,仰高题景疏。
于是复间然,吾言乃迂儒。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作者对晋代庾亮和桓温两位名士的讽刺。

诗句解析:

  1. “晋起不由德”:这句话意味着晋朝的建立并不依赖于他们的德行。
  2. “亦坐崇清虚”:他们因为崇尚清廉而受到赞誉。
  3. “陵夷莫挽回”: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清高已经无法挽回了。
  4. “后世犹受污”:即使是后代的人们,仍然受到了他们的影响。
  5. “庾非适用才,夷甫真其徒”:庾亮不是真正的人才,他的门徒(桓温)才是真正的人才。
  6. “楼以庾得名,而庾愎且迂”:因为庾亮的名声,所以这座楼也得到了这个名字。但庾亮固执而且迂腐。
  7. “面势瞰空阔,檐楹焕丹朱”:楼的表面看起来宽广,装饰华丽。
  8. “遐想如不及,效尤无乃愚”:远观这座楼,想象它的景象,似乎觉得来不及了。这就像是在模仿别人的行为,但这样做是愚蠢的。
  9. “风流与经济,本自珉玉殊”:风度和才能是两种不同的品质。
  10. “空谭养虚誉,胎祸取炭涂”:空洞的言论只会带来虚假的名誉,最终会给自己带来灾难。
  11. “峻约火燎原,典午辕下驹”:过于严格的约束就像火焰烧到原野一样,使人们失去了方向。
  12. “举扇障蜚尘,王叟宁厚诬”:举起扇子遮住飞扬的尘土,王导(晋朝人)却厚颜无耻地被欺骗。
  13. “徇名不既实,扁榜谁权舆”:只追求名声而不注重实际,这样的匾额是谁的权力开始?
  14. “得兴偕下僚,小节安足模”:只有在低微的位置上才能得到机会,一些小节不值得效仿。
  15. “捍患识黄楼,仰高题景疏”:抵御灾祸时知道依靠的是黄楼(黄盖),仰望高处时写下了《景疏》。
  16. “于是复间然,吾言乃迂儒”:然后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我的话是那些迂腐的书呆子们所喜欢的。

译文:
晋代的建立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德行,而是因为他们的清高名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清高已经无法挽回了。即使是后代的人们,仍然受到了他们的影响。庾亮不是真正的人才,他的门徒(桓温)才是真正的人才。楼之所以得到名字,是因为庾亮的品格。但庾亮固执而且迂腐。从远处看去,这座楼显得宽广,装饰华丽。但这只是远观,实际上想要达到的效果可能来不及了。这就像是在模仿别人的行为,但这样做是愚蠢的。风度和才能是两种不同的品质。空洞的言论只会带来虚假的名誉,最终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过于严格的约束就像火焰烧到原野一样,使人们失去了方向。举起扇子遮住飞扬的尘土,王导(晋朝人)却厚颜无耻地被欺骗。只追求名声而不注重实际,这样的匾额是谁的权力开始?只有在低微的位置上才能得到机会,一些小节不值得效仿。抵御灾祸时知道依靠的是黄楼(黄盖),仰望高处时写下了《景疏》。然后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我的话是那些迂腐的书呆子们所喜欢的。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一座楼来隐喻晋朝的历史人物庾亮和他的朋友桓温。诗中运用了许多典故和比喻,如“火燎原”、“典午辕下驹”、“蠹鱼蚀木”,以及“鸿毛泰山”等,都暗示了历史的变迁和人物的兴衰。诗人通过对比庾亮的清高和桓温的实用主义,批评了那些只追求外表光鲜而忽视内在实质的人。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