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公旧堤东,增筑更千步。
右为萦回溪,夹以葱青树。
晴湖映碧山,诗客独多助。
醉乡赴新约,书痴悔前误。
况此好清明,酒果随意具。
向来计追欢,几为阴雨沮。
今者成清游,仍免俗子污。
斜阳不无情,似恋花柳住。
春光念报答,襞笺须好句。
此笔付此人,游客半鸳鹭。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思想内容、手法技巧和表现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作答。
“清明西湖再次韵”:这是第一联,诗人以景写情,写出了诗人在清明时节重游西湖,心情愉悦,兴致勃勃的情景。
“苏公旧堤东,增筑更千步。右为萦回溪,夹以葱青树。”:这是第二联,这两句是说:苏公的旧堤向东延伸,又新添建了一千步。右边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夹杂着郁郁葱葱的树。
“晴湖映碧山,诗客独多助。”:这是第三联,这两句是说:晴朗的天空下,碧绿的群山倒映在清澈的湖面上,只有诗人们在这里相互呼应,相互支持。
“醉乡赴新约,书痴悔前误。”:这是第四联,这两句是说:我沉醉于饮酒之乐,前往参加新的约会,却后悔当初没有好好读书。
“况此好清明,酒果随意具。”:这是第五联,这两句是说:何况此时正是清明节,可以尽情地喝酒吃果品。
“向来计追欢,几为阴雨沮。”“今者成清游,仍免俗子污。”“斜阳不无情,似恋花柳住。”:这是第六联,这几句的意思是:以往我们总是计划着去寻欢作乐,可是往往被阴雨所阻。如今我们终于能够成行了,仍然避免了被世俗之人玷污。斜阳好像并不无情,似乎依恋着花儿和柳树不肯离去。
“春光念报答,襞笺须好句。”:这是第七联,这两句是说:春天的美景应该用来报答友人,请你们用好词好句来回答。
“此笔付此人,游客半鸳鹭。”“半倚朱阑看晚照,一簪红药衬轻纱。”“斜阳不无情,似恋花柳住。”:这是第八联,这两句的意思分别是:我把这首七绝送给你这个人,你大概也该有一半时间来倚靠着朱红栏杆观赏夕阳吧。你看那一簪红药配着轻纱,仿佛也在欣赏着这美丽的景色。斜阳好像并不无情,它似乎依恋着花儿和柳树不肯离去。
【赏析】
这是一首七律诗。诗人借清明节之际,重游西湖,写下了这首七绝,表达了他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首联“苏公旧堤东,增筑更千步。右为萦回溪,夹以葱青树。”,这是对西湖美景的第一印象描写。苏东坡曾修建过西湖的堤岸,现在又加以扩建,使湖面更加开阔。西边有一条曲折的溪流,夹杂着郁郁葱葱的树木。
中间两联“晴湖映碧山,诗客独多助。”,“醉乡赴新约,书痴悔前误。”,这两联是对西湖美景的具体描绘。在晴朗的日子里,碧绿的群山倒映在清澈的湖面上,只有诗人们在这里相互呼应,相互支持。而我也沉醉于饮酒之乐,前往参加新的约会,却后悔当初没有好好读书。
最后两联“况此好清明,酒果随意具。向来计追欢,几为阴雨沮。今者成清游,仍免俗子污。斜阳不无情,似恋花柳住。”,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我趁着清明这个好时光出游,可以尽兴地吃喝玩乐,不必担心会被世俗之人所污染。斜阳好像并不无情,似乎依恋着花儿和柳树不肯离去。
这首诗以景物起兴,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描绘赞美了自然之美。同时通过与朋友共饮、赏景等情景,抒发了他内心的豪放、自由之情。
从结构上来看,全诗分为四段,每一段都有其独特的主题。第一段描绘了西湖的自然美景;第二段表达了诗人对于与朋友共饮赏景的喜悦之情;第三段则抒发了诗人对于过去的遗憾以及对未来的期盼;最后一联则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以及内心的自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