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翁清节人可追,陶诗妙处吾所师。
百篇昭昭揭日月,行云流水无定姿。
颠倒后前昧甲子,可忍白璧犹小疵。
三家纪述互舛驳,千载传授仍参差。
远孙挺立翁不死,吏隐平挹乡里儿。
空洞胸襟著今古,遗编订正当属谁。
扶微擿隐究茫昧,别白苍黑分毫厘。
翁拔俗心诗其寓,彼未易识此则遗。
幽意隐义眼中了,笔端有口今见之。
细书大字肯及我,故人嘉惠良不赀。
摩挲老眼屏汤熨,欻讶毛孔生凉飔。
归装不忧更空匮,招隐正用宽衰迟。
世间报施有厚薄,自顾壁立谋晨炊。
心期烱烱共一月,未妨相望天之涯。

陶渊明的清节令人敬佩,他的诗歌妙处值得我们学习。

他写了一百篇诗篇,像日月一样明亮;他的诗歌行云流水般自然无拘。

颠倒前后晦暗了甲子,让人不忍白璧仍有瑕疵。

三家记述互有差异,千年传授仍然参差。

远孙挺立翁不死,吏隐平挹乡里儿。

空洞胸襟著今古,遗编当属谁定夺。

扶微擿隐究茫昧,别白苍黑分毫厘。

陶公拔俗心而写诗,那未易识此而忘彼。

幽意隐义眼中明了,笔端有口今见之。

细书大字肯及我,故人嘉惠良不赀。

摩挲老眼屏汤熨,欻讶毛孔生凉飔。

归装不忧更空匮,招隐正用宽衰迟。

世间报施有厚薄,自顾壁立谋晨炊。

心期烱烱共一月,未妨相望天之涯。

注释:

  1. 谢襄阳陶宰惠靖节先生编年大本 - 这首诗是诗人对襄阳的陶渊明的怀念和敬赞之作。”陶宰”是对陶渊明的一种尊称,意为陶渊明担任过的地方行政长官或县令。”靖节先生”则是对陶渊明的一种尊称,意为陶渊明的高尚节操。”编年”则是指这部作品是以时间顺序编排的,即按照历史的顺序来记录陶渊明的生活和事迹。”大本”则表示这部作品是一部重要的文献,是对陶渊明生活和事迹的全面记录。
  2. 陶翁清节人可追 - 这里指的是陶渊明的高尚节操和品质,是人们应该效仿的榜样。”追”则是追赶的意思,表示人们应该努力去追赶和效仿。
  3. 百篇昭昭揭日月 -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诗歌数量和质量的高度赞扬。”昭昭”则是指明亮、明显、清晰的意思,表示诗人认为陶渊明的诗歌就像明亮的太阳和月亮一样,照亮了人们的心田。
  4. 颠倒后前昧甲子 -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诗歌创作技巧的高度赞赏。”颠倒”则是指颠倒过来的意思,表示诗人认为陶渊明的诗歌有一种颠倒时空的感觉,使人们仿佛置身于古代,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昧甲子”则是指模糊不清、难以捉摸的意思,表示诗人认为陶渊明的诗歌有一种模糊的历史感,让人们难以捉摸其真正的历史背景。
  5. 可忍白璧犹小疵 -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诗歌中存在的瑕疵的宽容和理解。”白璧”则是指洁白无瑕的美玉,象征着完美和高尚。”小疵”则是指微小的瑕疵,表示诗人认为即使像美玉这样的完美之物也会有一些小瑕疵。”可忍”则是指可以理解、容忍的意思,表示诗人对陶渊明诗歌中的瑕疵表示理解和容忍。
  6. 三家纪述互舛驳 -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三家对陶渊明事迹的不同记载和说法的批判。”三家”则是指三家史书,即《史记》、《汉书》和《三国志》。”纪述”则是指对这些史书中关于陶渊明事迹的记述和记载。”互舛驳”则是指相互矛盾、冲突的意思,表示诗人对三家史书中关于陶渊明事迹的不同记载持批评态度,认为这些记载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
  7. 千载传授仍参差 -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诗歌的传承和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看法。”千载传授”则是指经历了千百年的传承和传播。”仍参差”则是指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情况和问题。
  8. 远孙挺立翁不死 -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精神永存、影响深远的评价。”远孙”则是指后代子孙,指陶渊明的后代子孙。”挺立”则是指独立站立、坚强不屈的意思,表示诗人认为陶渊明的精神在他们的后代子孙身上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翁不死”则是指陶渊明虽已去世,但他的精神依然存在,影响着后世的人。
  9. 吏隐平挹乡里儿 -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隐居生活的赞美和向往。”吏隐”则是指官吏隐居山林的生活方式。”平挹”则是指平和地接受、吸收的意思,表示诗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赞赏。”乡里儿”则是指乡里的孩子们,表示诗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喜爱和向往。
  10. 空洞胸襟著今古 -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胸怀宽广、包容古今的评价。”空洞”则是指空虚、空洞的样子,表示诗人认为陶渊明的心胸非常宽广,能够包容过去和现在的一切。”胸襟著今古”则是指胸怀宽广到足以包容古今的程度,表示诗人对陶渊明胸怀的评价。
  11. 遗编订正当属谁 -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整理和出版陶渊明遗作的责任担当。”遗编”则是指遗留下来的书稿,指陶渊明遗留下来的诗作等书籍。”订正”则是指修订、纠正的意思,表示诗人认为整理出版这些遗作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有人来负责。”属于谁”则是指归属于谁,表示诗人对这项工作承担者的选择和考虑。
  12. 扶微擿隐究茫昧 -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发掘和揭示陶渊明诗歌深层含义的追求。”扶微”则是指扶持微弱、扶持细微的意思,表示诗人认为发掘和揭示诗歌的深层含义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擿隐”则是指揭露隐秘的意思,表示诗人认为揭示诗歌中的隐秘部分是一种重要的事情。”究茫昧”则是指探究那些模糊不清、难以捉摸的部分,表示诗人认为探寻诗歌中的未知领域是一种重要的追求。
  13. 别白苍黑分毫厘 -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区分和识别陶渊明诗歌中各种颜色和细节的关注。”别白”则是指区别黑白的意思,表示诗人认为区分诗歌中的各种颜色和细节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苍黑”则是指苍黄和黑色的意思,表示诗人认为分辨诗歌中的颜色和细节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分毫厘”则是指划分毫厘之间的意思,表示诗人认为在区分各种颜色和细节时需要非常精细和准确。
  14. 陶公拔俗心而写诗 -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超凡脱俗、超然物外的心态和创作态度的赞赏。”拔俗心”则是指超越世俗之心的意思,表示诗人认为陶渊明超越了世俗的心态,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品质。”写诗”则是指创作诗歌的意思,表示诗人认为陶渊明通过诗歌表达出他的内心世界。
  15. 彼未易识此则遗 -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诗歌中蕴含深刻哲理的赞赏和认同。”彼未易识”则是指那种不容易被理解和领悟的意思,表示诗人认为陶渊明的诗歌中的哲理是非常深刻的,不容易被理解。”此则遗”则是指这种深邃的哲理已经被遗忘的意思,表示诗人认为尽管这种哲理被遗忘了,但它仍然值得后人去研究和探索。
  16. 幽意隐义眼中了 -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诗歌中隐含的意境和深意的理解。”幽意”则是指隐藏的意思,表示诗人认为陶渊明的诗歌中有深藏不露的意境。”隐义”则是指隐喻或暗示的意义,表示诗人认为陶渊明的诗歌中有深意的隐喻或暗示。”眼中了”则是指心中清楚明白的意思,表示诗人认为诗人已经完全理解了这些隐意和深意。
  17. 笔端有口今见之 -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认可和赞誉。”笔端有口”则是指用笔墨表达思想感情的意思,表示诗人认为陶渊明用笔墨巧妙地表达了他的思想感情。”今见之”则是指现在能够看到的意思,表示诗人认为这些表达已经得到了展现。
  18. 细书大字肯及我 -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诗歌书写技巧的认可和赞赏。”细书大字”则是指书写工整且字体较大的文字,表示诗人认为陶渊明的诗歌书写技巧非常高超。”肯及我”则是指能够达到我的水平的意思,表示诗人认为陶渊明的诗歌书写技巧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甚至超过了他自己的书写技巧。
  19. 故人嘉惠良不赀 -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赠送书籍的感激之情和珍视之情。”嘉惠”则是指赠送礼物的意思,表示诗人认为朋友赠送的书籍是一种珍贵的恩典。”良不赀”则是指极其珍贵的意思,表示诗人认为这份恩典的价值是无法衡量的。”故人”则是指朋友,表示诗人认为这份恩典是由朋友送来的。
  20. 摩挲老眼屏汤熨 -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赠送书籍的珍视之情和感激之情。”摩挲”则是指用手轻轻触摸的意思,表示诗人感到手痒痒而抚摸书本的动作。”老眼屏汤熨”则是指老年人的眼睛因为久经风霜而变得有些模糊不清,需要用热气熨烫才能看得清楚。这里用这个比喻来形容诗人对这份恩典的珍视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