隽永杂俎虽甚旨,何似三冬足文史。
羡子皮里西京书,议论逼人惊亹亹。
戏为语韵网所遗,人皆百能子千之。
虽非张巡遍记诵,岂与李翰争毫厘。
不待区区隶古定,便令景宗知去病。
掇要虚烦四十篇,三卷之博能拟圣。
儒林丈人摛藻春,作诗印可融心神。
我亦从今悔迂学,不须更辨瓒称臣。
某蒙示咏家弟所撰班史属辞长句三叹之馀辄用元韵以示家弟谨布师席
【注释】:某:指作者自己。示咏:表示赞赏。家弟:对弟弟的敬称。所撰:所作。班史:即《汉书》。属辞长句:写文章时用语较长、句子较长。三叹:多次感叹。之馀:之后。便:于是。谨:恭敬地。布师席:摆出老师的位置,摆好教学所用的桌椅。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弟弟的赞美以及对他的期望和希望。
隽永杂俎虽甚旨,何似三冬足文史。
【注释】:隽永:意味深长。杂俎:古代的书斋名。甚旨:非常有趣。三冬:冬天的三个月。文史:文学和历史。
【赏析】:这首诗的第一句,“隽永杂俎虽甚旨”,诗人称赞弟弟的作品非常有趣。第二句,“何似三冬足文史”,诗人比较兄弟俩在文学和历史上的成就,认为弟弟的成就远超过了他自己。
羡子皮里西京书,议论逼人惊亹亹。
【注释】:皮里西京:比喻才华横溢。西门流水:指东汉末年的文学家王粲,他在长安时曾游历于西京城,后归荆州,其作品被称为“西京赋”。逼人:使人心悦诚服。亹亹:形容言辞流畅。
【赏析】:这首诗的第二句,“羡子皮里西京书”,诗人羡慕弟弟的才华横溢。第三句,“议论逼人惊亹亹”,诗人赞叹弟弟的议论使人心悦诚服,言辞流畅。
戏为语韵网所遗,人皆百能子千之。
【注释】:语韵网:古代的一种诗歌创作工具,类似于现代的诗词库。百能子千之:指弟弟的文章能力超过了一般人。
【赏析】:“戏为”是游戏之作,但诗人却认真对待。他以“语韵网”为例,说明自己的作品被人们广泛传颂。他认为弟弟的文章能力超过了一般人,这是对他最大的赞美。
虽非张巡遍记诵,岂与李翰争毫厘。
【注释】:张巡:唐朝著名将领,曾任朔方节度使,抗击安禄山叛军。李翰:唐代文学家,著有《李翰林集》。毫厘:形容细微差别。
【赏析】:这首诗的第三句,“虽非张巡遍记诵”,诗人认为自己虽然不是像张巡那样博学多才的人,但也能写出优秀的文章。第四句,“岂与李翰争毫厘”,诗人谦虚地说自己和李翰相比,差距并不大。
不待区区隶古定,便令景宗知去病。
【注释】:区区:谦辞,表示自己地位低微。隶古定:指学习古代的文献典籍。景宗:皇帝的尊号。去病:指西汉时期的名将霍去病。
【赏析】:这首诗的第四句,“不待区区隶古定”,诗人表示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古代的文献典籍。因为弟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让皇帝都知道他的能力。第五句,“便令景宗知去病”,诗人希望皇帝能够认识到弟弟的能力。
掇要虚烦四十篇,三卷之博能拟圣。
【注释】:掇要:选取精华。虚烦:虚耗时间和精力。四十篇:指弟弟的文章共写了四十篇文章。三卷之博:指弟弟的文章共分三卷。博:广博。能拟圣:能够达到圣人的水平。
【赏析】: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掇要虚烦四十篇”,诗人赞美弟弟的文章内容丰富而精练。第二句,“三卷之博能拟圣”,诗人称赞弟弟的文章广博而深刻,达到了圣人的水平。
儒林丈人摛藻春,作诗印可融心神。
【注释】:儒林:指学者聚集的地方。丈人:对年长的人的敬称。摛藻:指写作诗文或绘画等文艺活动。融心神:指受到启发,心灵得到净化。
【赏析】: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儒林丈人摛藻春,作诗印可融心神”,诗人赞扬弟弟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学术文化,也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享受。
我亦从今悔迂学,不须更辨瓒称臣。
【注释】:迂学:指学问上的浅薄。瓒:字叔宝,三国时人,曹操曾封他为东平相。称臣:自称臣下。
【赏析】: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我亦从今悔迂学,不须更辨瓒称臣”,诗人表示自己不再追求浅薄的学问,也不再去分辨谁是臣下谁是君主了。因为他知道弟弟的能力已经超过了他,他已经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学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