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三千不可闻,彤墀诸草似刘蕡。
莫嗟起部官犹左,尺疏公田赖有君。
酬答吕监簿叔朝的垂示试草
礼乐三千不可闻,彤墀诸草似刘蕡。
莫嗟起部官犹左,尺疏公田赖有君。
注释:
这首诗是一首应答之作,诗人以“试草”的形式,对吕监簿的垂示作出回答。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礼乐制度的质疑,认为其繁琐复杂,难以实行;同时也表达了对吕监簿的赞赏和感激之情。
酬答:对别人的答词进行回答,这里是指诗人对吕监簿的垂示进行回答。
垂示:指吕监簿的垂示,即吕监簿的垂示诗。
试草: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形式,考生先写一篇小文章,然后由考官评阅,根据文章内容给出评分。在这里,“试草”就是指诗人对吕监簿的垂示进行评价和回应。
礼乐三千:指古代礼乐制度,包括祭祀、宴享、音乐等方面的规定。三千,古代计数方法之一,表示很多的意思。
不可闻:形容礼乐制度过于繁琐复杂,难以实行。
彤墀:红色的台阶,古代宫殿、朝廷等场所的重要通道,也指台阶上的草木。
诸草似刘蕡:这里的“诸草”指的是台阶上的各种花草,而“刘蕡”则是唐朝的一位大臣,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谪。诗人通过这个比喻,表达了对礼乐制度的不满和质疑。
莫嗟起部官犹左:不要感叹官员们的地位低微,起部官就是官员中的下级,地位较低。
尺疏公田赖有君: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有公田(即公共土地)被侵占或者被浪费,也有君王(指吕监簿)在保护和管理,因此不必担忧。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应答之作,诗人以“试草”的形式,对吕监簿的垂示进行回答。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礼乐制度的质疑,认为其繁琐复杂,难以实行;同时也表达了对吕监簿的赞赏和感激之情。
诗人对吕监簿的垂示进行了直接的评价。他提到“礼乐三千不可闻”,意思是说,礼乐制度如此繁琐复杂,以至于无法听闻其具体内容。这里的“不可闻”不仅是对礼乐制度本身的描述,也暗示了其过于繁复、难以理解的特点。
诗人转向对礼乐制度的具体批评。他用“彤墀诸草似刘蕡”来形容礼乐制度中的杂草众多,如同刘蕡那样直率地指出问题。这里的“似刘蕡”既是一种比喻,也是一种讽刺,暗示了刘蕡敢于直言、不畏权贵的精神。
诗人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他提到“莫嗟起部官犹左”,意思是不要感叹官员们的地位低微。这里的“起部官”指的是官员中的下级,地位较低。诗人通过这个比喻,表达了对吕监簿的赞赏和感激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他对官场现象的不满和失望。
诗人用“尺疏公田赖有君”来表达自己的感慨。他提到即使有公田被侵占或者被浪费,也有君王(指吕监簿)在保护和管理,因此不必担忧。这句话既体现了诗人对吕监簿的感激之情,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关心和责任意识。
这首诗是一首充满情感、富有哲理的佳作。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礼乐制度的深刻理解和批评精神,也表达了他对官场现象的不满和期待,以及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关注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