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
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
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
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

解析:

这首诗的作者可能是宋代文人李觏。他生活在北宋晚期,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们对生活的不同态度。这首诗描述了在传统习俗中,人们会通过祭灶仪式来祈求平安与福气。下面是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

解释:“已幸”指的是幸运、庆幸,“悬车”是指古代隐士以悬挂车辕为志,表示不再出仕。这里用“已幸悬车示子孙”,表达了作者对能够保持高洁品格并传授给后代的自豪感。紧接着“正须祭灶请比邻”表明正是需要举行祭祀灶神的仪式,以此祈求邻居之间的和谐,体现了邻里互助的传统美德。

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

解释:“岁时风俗”指代传统的节日或习俗。“相传久”说明这些风俗流传已久,是社会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宾主欢娱一笑新”则描绘了人们在祭灶活动中的欢乐场景,彼此间以笑容交流,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

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

解释:“雪鬓”形容老年人的头发如白雪般洁白,这里用来比喻尊敬老人的态度。“瓦盆酌满”形象地描述了使用瓦盆斟酒的情景,虽然简陋却充满了真诚与热情。这里的“不羞贫”意味着即使生活条件简朴,也不感到羞愧或自卑,反映出对老年尊者的尊重和敬爱之心。

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

解释:“此夕”即指这个特定的夜晚,“茅檐底”指的是作者家中或者某个角落。诗人通过比较询问:“你在此夜于茅檐之底庆祝祭灶,与原头的乐社神相比如何呢?”这里可能暗示了民间信仰中的不同庆祝方式或是社区聚会的场景,强调了民间节日庆祝活动的重要性及其带来的欢乐与和谐。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传统节日祭灶的描述,展示了宋代社会对于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的重视,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共同欢庆的传统美德。诗中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还表达了作者对于这种风俗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肯定。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时代特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