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
三月闻黄鹂,幼妇闵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
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人言农家苦,望晴复望雨。
乐处谁得知,生不识官府。葛衫麦饭有即休,湖桥小市酒如油。
夜夜扶归常烂醉,不怕行逢灞陵尉。

【注释】野人:指农家。历日:日历,古代以日为历,故称日历。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子规(wēiguī):即杜鹃。蚕饥:指蚕食桑叶。布谷(bù gǔ),即布谷鸟,春天鸣叫催耕。苗稚:指幼嫩的桑树苗,草木初生时颜色淡白。“忧”通“忧”,担心。“舅”借代父母。苗稚:桑树苗刚长出来。“草茂”指桑树长得茂盛。“谁得知”:是谁能够知道。葛衫:葛布衣。麦饭:粗粮饭。“休”,停、住。

乐处:快乐之处。官府:官署,衙门。

有即休:只要有地方就休息。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小诗。《唐风·无衣》是《诗经》中的第一首诗,全篇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位农夫辛勤劳作的生活画面,表达了对农民辛苦劳动的同情和赞美之情。诗人通过描绘农忙时节的天气变化和农作物的生长情况,生动地展现了农民的辛勤劳作和丰收的喜悦,表达了对农民的深深敬意和感激之情。

首句“鸟啼知四时”。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鸟儿的叫声可以告诉人们一年四季的变化。这里的“鸟啼”指的是春鸟的啼鸣,它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同时也暗示着农民们已经开始忙碌起来。“知四时”则是指鸟儿的鸣叫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季节的变化,以便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这句诗既表达了农民们对大自然的依赖和尊重,也体现了他们勤劳、智慧的品质。

接下来几句分别描述了农民们在不同季节里的劳作情景。如第二句中的“二月闻子规”,这里所说的“子规”是一种鸟类,它常常在春天的夜晚发出哀婉的鸣叫声,代表着春天的来临和生命的勃发。而“闻子规”则意味着在二月份的时候,当农民们听到子规的鸣叫时,就知道春天已经到来。

第三句中的“三月闻黄鹂”,同样指的是黄鹂这种鸟类在春天的早晨或傍晚鸣叫的情景。而“闻黄鹂”则意味着在三月份的时候,当农民们听到黄鹂的鸣叫声时,就知道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厚了。

第四句中的“四月鸣布谷”和第五句中的“五月鸣鸦舅”,都提到了布谷鸟和乌鸦这两种鸟类在春夏两季的鸣叫特点。而“鸣布谷”和“鸣鸦舅”分别指的是布谷鸟和乌鸦在春夏两季的鸣叫声。这些诗句通过对鸟儿鸣叫特点的描述,进一步描绘了农民们一年四季辛勤劳作的场景和生活状况。

第六句中的“苗稚”指的是桑树苗刚刚长出来的状态,而“忧草茂”则是指担心草长得太茂盛会影响桑树的生长。这两句诗通过描绘桑树苗的嫩弱和小草的生长状况,反映了农民们对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关注和担忧。同时,这也暗示了农民们对于自然规律的了解和尊重,以及他们对于农业生产的认真负责的态度。

第七句中的“人言农家苦”,则是直接表达了社会舆论对于农家艰辛生活的关注和评价。这句诗不仅揭示了农家生活的艰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农民的普遍看法和态度。而“望晴复望雨”则表示农民们期盼着晴天能带来好收成,同时也希望雨水能帮助作物生长。这两句诗通过描述农民们的期盼和愿望,进一步展现了农民们对于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关注和关心。

最后四句主要表现了农民们在农忙时节的辛劳和快乐场景。如第八句中的“乐处谁得知”,表达了一种对于快乐和满足感的追求,同时也是对农民们辛勤劳作后得到回报的一种认可和赞赏。第九句中的“生不识官府”,则反映了农民们对于官场生活的陌生和不了解,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珍视。

第十句中的“葛衫麦饭有即休”,描绘了一位身穿粗布衣服、吃着简单食物的农民在农忙时节休息的情景,体现了农民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和追求。第十一句中的“湖桥小市酒如油”,则描绘了农民们在湖边搭建的临时市场里购买酒水的情景,表达了农民们在繁忙之余也能享受到一些乐趣和放松的时刻。

整首诗通过对农民们在农忙时节的劳作、休息、生活等方面的描绘,展现了农民们勤劳、智慧、坚韧不拔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农民们艰苦生活和辛勤劳作的同情和赞美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