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子有书癖,对书百事忘。
头乱不暇栉,炙冷不暇尝。
持此金石心,力求古文章。
吟哦屈宋作,蚤夜声琅琅。
方挥却日戈,耻窥及肩墙。
不见今六年,所得非复常。
扁舟夜过我,剧论神激扬。
徐出二三篇,稊米于太仓。
已足起衰懦,黑丝生鬓霜。
使得尽见之,殆可针膏肓。
愿子继自今,勿惜倾锦囊。
因来数为寄,岁晚慰所望。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送郑少府入京》。下面是诗句的逐行翻译和赏析:
第一句:“喜郑唐老相过”
- 注释:高兴的是郑子(指郑少府)来访。郑子有书癖,对书百事忘,头乱不暇栉,炙冷不暇尝。
- 译文:非常高兴郑少府来访。郑子有读书的习惯,对任何事情都忘了。
- 赏析:首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郑少府来访的喜悦之情。郑子有书癖,即喜欢读书,这在古代文人中是一种常见的爱好。诗人对于能与郑子共度时光感到高兴。
第二句:“持此金石心,力求古文章”
- 注释:拥有坚定的心志,致力于追求古代的经典文章。
- 译文:持有坚定的意志,致力于追求古代的经典文章。
- 赏析: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学问的执着追求。他愿意用一生的时间去研究古籍,以求达到精深的境界。
第三至第六句:“吟哦屈宋作,蚤夜声琅琅”
- 注释:吟诵屈原、宋玉的作品,夜晚也发出响亮的声音。
- 译文:吟咏屈原、宋玉的作品,夜晚也发出响亮的声音。
- 赏析:这三句描绘了诗人沉迷于古籍,不分昼夜地学习和吟诵的场景。这不仅体现了他对文学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古人智慧的崇敬。
第七至第九句:“方挥却日戈,耻窥及肩墙”
- 注释:正挥动着像太阳一样辉煌的武器,不愿看到自己只能望其项背的人。
- 译文:正挥动着像太阳一样辉煌的武器,不愿看到自己只能望其项背的人。
- 赏析:诗人通过比喻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他认为只有不断学习进步,才能超越前人,不被后人超越。这种心态在古代文人中很常见。
第十至第十二句:“不见今六年,所得非复常”
- 注释:已经六年未见郑子了,得到的收获已经不同寻常。
- 译文:已经六年未见郑子了,得到的收获已经不同寻常。
- 赏析: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郑子长时间未见面的遗憾。同时,他也意识到这段时间以来自己有了很大进步。
第十三至第十五句:“扁舟夜过我,剧论神激扬”
- 注释:晚上乘着小船经过我的住处,谈论的话题让我精神振奋。
- 译文:晚上乘着小船经过我的住处,谈论的话题让我精神振奋。
- 赏析:诗人用“夜过”、“剧论”等词描绘了他与郑子深夜交谈的情景。这样的交流不仅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也激发了诗人的思考和创作。
第十六句:“徐出二三篇,稊米于太仓”
- 译文:慢慢地拿出两三篇文章,这些文章就像粟米在仓库里一样微不足道。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谦虚的态度。他认为自己的学问虽然有所成就,但与古人相比还远远不够,需要继续努力。
第十七至第二十一句:“已足起衰懦,黑丝生鬓霜”
- 译文:足够了可以振兴颓废的学者(如自己),黑色的头发开始生出白发,鬓角已见霜。
- 赏析:诗人通过自谦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自信和自豪。他认为自己的学问足以改变颓废的学者,让他们重新振作起来。同时,他也看到了自己的变化,鬓角已见白霜。
第二十二句:“使得尽见之,殆可针膏肓”
- 译文:如果能够让更多的人见到它,那几乎就像用针刺到了病根上一样有效。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作品影响力的自信。他认为自己的作品能够解决人们的困惑,甚至像针扎到了病根上一样有效。
尾联:“愿子继自今,勿惜倾锦囊。”
- 译文:希望你今后能继承下去,不要吝惜你的锦囊。
- 赏析:这是诗人对郑子的期望。他希望郑子能够继续传承自己的学问,不要吝惜使用锦囊来积累知识。
这首诗通过对郑子来访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学问的热爱和对古人智慧的崇敬。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现状的不满。整首诗充满了激情和活力,展示了作者的个性和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