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生乱离,犹及见前辈。
衣冠方南奔,文献往往在。
幸供扫洒役,迹忝诸生内。
话言犹在耳,造次敢不佩。
残年趋死近,孤学与时背。
妄出更何求,终老事耕耒。
史君稽古学,力大障横溃。
广文亦伟士,名字震当代。
同舟肯过我,凛与前修配。
忧时抱忠鲠,论事极慷慨。
嗟予虽益衰,耳目幸未废。
何当卜邻墙,早暮聆謦欬。
谢徐居厚汪叔潜携酒见访
我虽生乱离,犹及见前辈。
衣冠方南奔,文献往往在。
幸供扫洒役,迹忝诸生内。
话言犹在耳,造次敢不佩。
残年趋死近,孤学与时背。
妄出更何求,终老事耕耒。
史君稽古学,力大障横溃。
广文亦伟士,名字震当代。
同舟肯过我,凛与前修配。
忧时抱忠鲠,论事极慷慨。
嗟予虽益衰,耳目幸未废。
何当卜邻墙,早暮聆謦欬。
译文:
这首诗是诗人在乱离之世中,与友人相遇并相聚于一处的情景描写。
诗的开头两句:“我虽生乱离,犹及见前辈。”表达了诗人虽然生活在乱世之中,但却有幸能够见到前辈们的风采。这里,“乱离”指的是战乱纷争的社会环境;“前辈”则是指过去的那些有名望、有成就的人。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前辈们深深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接下来的几句:“衣冠方南奔,文献往往在。”进一步描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这里,“衣冠”指的是古代的士人阶层;“南奔”则是指南方逃亡的景象。而“文献”则是指学问和文献,即过去的学者们所留下的知识和智慧。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他对那些仍然留在南方地区的学者们的怀念之情。
诗人又提到了自己的现状:“幸供扫洒役,迹忝诸生内。”这里,“扫洒”指的是打扫清洁;“诸生”则是指学生或者读书人。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在乱世之中,依然能够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同时也感到有些羞愧,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够像那些学者一样有所建树。
诗人回忆起与朋友相聚的情景:“话言犹在耳,造次敢不佩。”这里,“造次”指的是急迫的时候;“佩”则是表示敬畏或者佩服的意思。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于过去与朋友相聚时的感慨和回忆。
诗人又描述了自己的现状:“残年趋死近,孤学与时背。”这里的“残年”指的是晚年;“趋死近”则是指接近死亡的状态;“孤学”则是指孤独的学问。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在晚年之际,感到自己与时代已经格格不入,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
诗人又提到了自己的处境:“妄出更何求,终老事耕耒。”这里的“妄出”指的是随意地出门;“终老”则是指一生;“耕耒”则是指耕作的工具。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于未来生活的担忧和无奈之情。
诗人又提到了自己的朋友:“史君稽古学,力大障横溃。”这里的“史君”指的是朋友的名字;“稽古学”则是指研究历史和学问;“力大障横溃”则是指力量强大到足以冲破障碍。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自己朋友的敬佩之情。
诗人又提到了自己的朋友:“广文亦伟士,名字震当代。”这里的“广文”也是朋友的名字;“伟士”则是指杰出的人才;“名字震当代”则是指名声传遍了整个时代。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自己朋友的赞美之情。
诗人又提到了自己的朋友:“同舟肯过我,凛与前修配。”这里的“同舟”指的是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人;“过我”则是指经过我的身边;“凛与前修配”则是指与那些有德行的人相比毫不逊色。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自己朋友的感激之情。
诗人又提到了自己的朋友:“忧时抱忠鲠,论事极慷慨。”这里的“忧时”指的是关心国家大事;“抱忠鲠”则是指怀抱忠诚正直的品质;“论事极慷慨”则是指谈论事情非常慷慨激昂。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自己朋友的赞赏之情。
诗人以对未来的期待结束了全篇:“嗟予虽益衰,耳目幸未废。”这里的“嗟予”则是感叹自己;“益衰”则是指更加衰老;“耳目幸未废”则是指听觉和视觉仍然正常。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于未来生活的期待之情。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于未来的展望——希望能够听到朋友们的谈笑声,看到他们的身影。
赏析:
《谢徐居厚汪叔潜携酒见访》是一首五律诗,写诗人与友人重逢的情景。此诗起首二句叙事抒情,点明题意;中间四句写宴饮情景;末二句抒发感慨。整首诗语言简练流畅,意境优美动人,充满了友情和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