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发初学诗,妄意薄风雅。
中年困忧患,聊欲希屈贾。
宁知竟卤莽,所得才土苴。
入海殊未深,珠玑不盈把。
老来似少进,遇兴颇倾泻。
犹能起后生,黄河吞钜野。

【注释】

  1. 入秋游山赋诗略无阙日戏作五字七首:入秋,指初秋。赋诗,指作诗。略无,没有。阙日,缺时。戏作五言七首,是说随意地作了七首五言诗。
  2. 束发初学诗,妄意薄风雅:束发,束起头发,表示成年。初学诗,指开始学习作诗。妄意,胡乱猜测,不确切。薄风雅,认为诗中缺乏高雅的格调。
  3. 中年困忧患,聊欲希屈贾:中年,指四十岁至五十岁之间,即人生的中年以后。困忧患,指困苦和忧患。聊,姑且,勉强。希,希望。屈贾,指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与西汉初期文学家贾谊。二人都是才华横溢而遭遇坎坷的文人。
  4. 宁知竟卤莽,所得才土苴:卤莽,粗疏而不精细。得,得到。土,指土块,引申为才能。苴,泥土的覆盖物。宁知,岂料、想不到。
  5. 入海殊未深,珠玑不盈把:入海,比喻进入社会或官场。殊未深,指涉猎不够广泛。珠玑,珍珠和玉器,泛指贵重的物品。不盈把,不是一把两把的。
  6. 老来似少进,遇兴颇倾泻:老来,指年纪大了之后。似少进,像年轻时一样有进步。遇兴,遇到兴致、机会。倾泻,形容诗文气势豪放。
  7. 犹能起后生,黄河吞钜野:犹能,还能做到、能够。起后生,指激励年轻人。黄河吞巨野,比喻胸怀开阔,气度恢弘。

【译文】
刚成年的时候,就试着写诗,自以为可以接近高雅的艺术。
到了中年,生活困苦,忧虑重重,只是希望模仿屈原和贾谊。
谁知道自己竟然如此粗疏,得到的只有一点粗糙的作品。
进入社会后并没有深入到很广的领域,得到的也只是一点点东西。
年纪越大越感到进步缓慢,遇到事情总是想倾尽全力。
还能激励年轻人,就像黄河吞并了广阔的田野那样。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中年时期所作的七律组诗,共七首,每一首诗都有独特的主题与情感。通过这七篇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从年少时的雄心壮志到中年的困惑迷茫,再到晚年的豁达与从容的心态变化。

第一首《入秋游山赋诗略无阙日戏作五字七首识之》表达了诗人早年对诗歌艺术的向往与尝试,尽管初学之时并不确定自己的风格是否接近高雅的艺术。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初步探索和自我认识的过程。

第二首《束发初学诗,妄意薄风雅》继续描述诗人对诗歌艺术的理解和追求。诗人认为自己的诗歌作品虽然粗糙,但仍然希望能够接近诗歌艺术的高雅标准。这反映了诗人的谦虚态度和对诗歌艺术的深刻理解。

第三首《中年困忧患,聊欲希屈贾》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中年时期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诗人通过对比自己与屈原和贾谊的经历,表达了自己在面对困境时的挣扎和无奈。

第四首《宁知竟卤莽,所得才土苴》则揭示了诗人对自己创作的失望和困惑。他意识到自己的作品只是一点粗浅的东西,与真正的艺术水平相差甚远。这种感受反映了诗人对自己能力的深刻认识和对艺术的追求。

第五首《入海殊未深,珠玑不盈把》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慨。诗人感叹自己涉猎的范围不够宽广,得到的只有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这种感慨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和感慨。

第六首《老来似少进,遇兴颇倾泻》则描述了诗人在晚年时的精神状态。尽管年纪已经很大,但诗人仍然保持着旺盛的进取心和激情。这种精神状态反映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生活的热爱。

最后一首《犹能起后生,黄河吞钜野》则是整组诗的升华和总结。诗人以黄河吞并大片土地的形象来形容自己的胸怀和气度,鼓励年轻人要勇敢向前,不断进取。这种精神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这七首七律组诗不仅展示了诗人从年少到年老的心路历程,也反映了他对诗歌艺术的深刻理解和追求。这些诗句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诗人个人成长历程的真实写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