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尺桄榔杖,二寸栟榈冠。
往来山谷中,发白面渥丹。
初非乳石力,所得怀抱宽。
入寺不寻僧,自爱松风寒。
松风晚少静,我意殊未阑。
却寻归村路,白石明青滩。
山行
五尺桄榔杖,二寸栟榈冠。
往来山谷中,发白面渥丹。
初非乳石力,所得怀抱宽。
入寺不寻僧,自爱松风寒。
松风晚少静,我意殊未阑。
却寻归村路,白石明青滩。
注释:
- 五尺桄榔杖:桄榔木做的手杖。2. 二寸栟榈冠:用栟榈木做的帽子。3. 谷(gǔ)中:山谷中。4. 乳石力:指道家炼丹术中的“乳石”,即硫黄等矿物质,认为吃了能长生不老。5. 怀抱宽:心胸开阔。6. 入寺不寻僧:进入寺庙不去拜访僧人。7. 松风晚少静:傍晚时分的松林里风声较少。8. 我意殊未阑:我的情怀没有结束。9. 却寻归村路:于是寻找回家的路。10. 白石明青滩:白色的石头在清澈的河水中显得特别明亮。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游山行旅生活的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全诗以“山行”为线索,从游山开始,到返程结束,展现了一幅完整的山水画卷。
第一句“五尺桄榔杖,二寸栟榈冠。”描绘了诗人手持桄榔木杖、头戴栟榈帽的形象。桄榔木是一种生长在热带地区的木材,质地坚硬,适合做手杖;栟榈则是一种生长在沼泽地的树木,叶子像蒲苇而得名,常用来制作帽子。这两句诗既点明了出游的时间、地点和工具,又为下文的游山活动做了铺垫。
第二句“往来山谷中,发白面渥丹。”描述了诗人在山谷中行走的情景。山谷间的空气清新,阳光透过树叶斑驳陆离,诗人的头发因长时间在阳光下曝晒而变白,脸上也布满了沧桑的痕迹。这里的“发白”和“面渥丹”都是形容诗人因长时间在山中行走而出现的自然现象,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疲惫和辛酸。
第三句“初非乳石力,所得怀抱宽。”转折到了游山的目的和收获。虽然不是通过道家炼丹的方式获得长生不老的能力,但这次游山的经历让诗人感受到了心灵的宁静和宽广。这里的“乳石力”是对道家炼丹术的一种戏谑,表示这次游山并没有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但也让诗人的内心得到了一种解脱和放松。
第四句“入寺不寻僧,自爱松风寒。”继续描绘了诗人的游山活动。他进入了一座寺庙,但没有去拜访僧人,而是欣赏着寺庙周围的松树林中的风声。这里的“松风”是诗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代表着清高、独立和超脱世俗的精神风貌。通过这句诗,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这种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第五句“松风晚少静,我意殊未阑。”进一步描述了诗人在寺庙里的所见所闻。尽管松风在傍晚时分已变得不那么喧嚣,但诗人的情怀并未因此而终止。这里的“我意”是指诗人的情感和心境,“殊未阑”则表明这种情感和心境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或减退。通过这句诗,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这种情感和心境的执着和坚守。
第六句“却寻归村路,白石明青滩。”最后一句回归到了游山的起始点——归家之路。尽管已经游览了山谷、寺庙和松树林,但诗人还是选择了回到村庄,去寻找那条通往家园的道路。这里的“白石明青滩”描绘了诗人眼中家乡的美好景色:清澈的河水中倒映着白色的石头,两岸的景色如画般美丽。通过这句诗,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山行”为线索,通过描绘诗人在山谷中行走的情景、游山的目的和收获以及返回家园的过程,展现了一幅完整的山水画卷。诗人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