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体从来不可名,方圆随处便成形。
要之自在初非力,以力为之恐失经。

【注释】

论语绝句: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论语”是《论语》的意思,指儒家经典之一。“仁体”是指仁义之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方”与“圆”,是两种不同的形状。“方圆”比喻仁义的两种境界,“不名”则是指仁义不可名状,无法用言语来表达。“随处成形”是指仁义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初非力”是指仁义并非靠外力才能形成。“自在”表示自然、自然而然,“初非力”则强调了仁义的自然本质。“以力为之恐失经”则是说如果过分依赖力量去实现仁义,就可能会违背仁义的本义。

【赏析】

此诗以《论语·卫灵公篇》中的一句“君子之中庸也,庸也者,庸者也。”为引子。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修养自己,使自己达到中庸的境界,才能真正理解并实践仁德。而这种修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自然发展的过程。

诗的第一句“仁体从来不可名”,表达了仁德的本质是一种超越语言和概念的存在。它既不是固定的,也不是固定的,而是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变化,正是仁德的真实体现。这里的“名”,可以理解为“命名”,也可以理解为“形容”。仁德之所以难以用语言来描述,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超越语言的存在。这种超越性,使得仁德具有了一种神秘的力量。

诗的第二句“方圆随处便成形”,进一步阐述了仁德的特点。仁德并不固定于某种特定的形式,它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甚至可以在没有任何形式的情况下存在。这就是所谓“无中生有”,“无形中生有形”。这里的“方”和“圆”,可以看作是对仁德的两种不同的诠释。一方面,仁德是一种道德规范,需要遵守;另一方面,仁德也是一种智慧,需要领悟。因此,“方圆”既可以理解为仁德的两种不同境界,也可以理解为仁德的两种不同诠释。

接下来的两句“要之自在初非力,以力为之恐失经”,是对上两句的进一步深化。这里的“初非力”和“以力为之”分别对应着前两句的不同解读。前两句主要强调的是仁德的自然性,而后两句则强调了仁德的实践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像是“初非力”和“以力为之”的关系。前者强调了仁德的自然性,后者则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因此,如果过分依赖力量去实现仁德,就可能会违背仁德的本义。这里的“经”,可以理解为“常道”、“常规”等,指的是仁德的内在规律和基本原则。

这首诗通过对仁德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其内在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它不仅提醒我们要注重实践和体验,更要注重内心的感悟和领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实践仁德的精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