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不施,弃礼忘数者乎。如前实繁,言胡可殚。汝与之乐,右攀左援。
曷为孑孑,寤寐嗟叹。张子再拜,受言永怀。解累亡忧,心通志开。
高山岩岩,流水潺潺。竹茂木翘,鸟鸣琅然。如前夷齐,而后闵颜。
吾何为乎,浩然其间。

【译文】:

父辈的教诲,我未曾领会;

礼法已失,忘却了先人的教诲。

像前人所说的那样繁多,又怎么能穷尽呢?

你与他们一起欢乐,左攀右扶。

为何独自一人,夜夜长叹。

张子恭敬地行了两拜,接受你的教诲。

解开心头的烦恼,忧患消散。

心意相通,志向开阔。

高山巍峨耸立,流水潺潺。

竹林茂盛,树木挺拔,鸟鸣悦耳。

如同古代的夷齐,后来的人却不如颜回。

我为何置身其中,心旷神怡。

【注释】:

  1. 父子不施:父子不施行(指遵守礼法)。不施,不遵守、不施行。
  2. 弃礼忘数:抛弃礼义和法度。
  3. 如前实繁:如先前所讲的那样繁多。
  4. 汝与之乐:你与我共享快乐。
  5. 右攀左援:右手攀住左边,左手抓住右边。比喻互相扶持帮助。
  6. 曷为孑孑:为何独居孤独。
  7. 寤寐嗟叹:日夜忧虑叹息。寤寐,醒时和睡时。
  8. 张子再拜:张子再次行礼。
  9. 受言永怀:接受你的教诲,永远怀念。
  10. 解累亡忧:解除烦忧。
  11. 心通志开:心意相通,意志开朗。
  12. 高山岩岩:高耸入云的山峰。
  13. 流水潺潺:流水声潺潺。
  14. 竹茂木翘:竹子茂盛,树木挺直。
  15. 鸟鸣琅然:鸟儿鸣叫声清脆悦耳。
  16. 如前夷齐:如先前所说的夷和齐。
  17. 而后闵颜:而后才哀伤颜回。
  18. 浩然其间:《庄子·逍遥游》中说:“圣人无名”。这里“浩然”是形容圣人胸怀坦荡,无所拘束。

【赏析】:
此诗通过描写一个儿子在父亲的教诲下,逐渐领悟到人生真谛的情景,反映了儒家思想对人生道路的指导作用。全诗以第一人称的角度,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感悟。
首句“父辈的教诲,我未曾领会”,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困惑与迷茫,同时也表明了他对父亲教诲的重视和尊重。第二句“礼法已失,忘却了先人的教诲”,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传统礼仪的忽视和对先贤教诲的遗忘。这种态度在封建社会中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它可能导致道德沦丧、社会秩序崩溃。因此,诗人在这里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像前人所说的那样繁多,又怎么能穷尽呢?”这个问题既是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也是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你与他们一起欢乐,左攀右扶。”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家庭亲情的珍视和朋友间的互助支持。这里的“你”可能是指他的老师或朋友,他们在诗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左攀右扶”也暗示了他们在困难时刻给予的帮助和支持,使得诗人能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为何独自一人,夜夜长叹。”两句则是诗人的内心独白,表达了他对于孤独和无助的感受。这种感受可能是由于他未能理解父亲教诲、未能遵循社会规范所导致的。因此,他在夜晚常常感到孤独和痛苦,甚至发出长叹之声。
“张子恭敬地行了两拜,接受你的教诲。”这句话描绘了诗人与父亲之间的对话场景。张子作为父亲的朋友或弟子,在得知父亲的教诲后,表现出了虔诚和尊敬的态度。他不仅行了两次拜礼来表示敬意,还接受了这些教导并铭记在心。这种尊敬和敬教的态度体现了儒家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和师徒情谊。
“解累亡忧,心通志开。”两句则是诗人对于自己精神状态的描述和感悟。他意识到解除烦恼、摆脱忧愁的方法就在于遵循道德规范和遵循自然规律。这样可以使心灵变得开阔和开朗,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整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儿子在父亲的教诲下逐渐领悟道理的过程,表现了儒家思想在人生中的重要指导作用。同时,它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规范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