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点波光映古丘,林深云锁洞门秋。
是谁订我重来约,携手相将到白头。
【赏析】
此诗描写了一幅秋林幽谷图。“万点波光映古丘”描绘出了一幅深秋景色:满山林木,落叶纷飞,秋水连天,波光照人,一派宁静而肃穆的气氛。“谁家玉笛暗飞声”一句是诗人在寂静的山林中听到的箫声,他猜测这声音一定是从那万点波光之中传来的。“谁家玉笛暗飞声”句下注云:“玉笛,箫也。唐人有《题玉笛山居》诗。”玉笛之声与四周的环境相和谐,更显得幽静,仿佛只有自己一人听见了它的声响。“谁家”二字,既指玉笛之主人,又暗指听者自己;既指箫声的主人,又暗示听者自己;既指玉笛之声,又暗示听者自己的心灵。这种由物及人、由人及我、由外及内的联想方式,使得诗人对箫声的想象更加丰富。“林深云锁洞门秋”,诗人想象着自己站在山洞口,远远望去,只见一片林海,层层叠叠,如波涛起伏。而树林深处,云气缭绕,洞门紧闭,宛如一位仙女正掩面而笑。“谁家玉笛暗飞声”,正是在这“谁家”两字的提示下,诗人想到了玉笛的主人,他是谁?是隐士高人、是渔父樵夫、还是游子思妇?不得而知。然而,诗人似乎已经听到了玉笛声中透出的深情和离愁,那是远离家乡的人在诉说着他的心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昌龄《重阳节》)此时,诗人不禁想起了远方的亲人和朋友,他们是否也在举杯欢庆重阳佳节?然而,他们中的一个人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参加这次聚会。诗人心中涌起一股哀愁之情,但他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谁家玉笛暗飞声”这一意象,让读者自己去感受诗人内心的悲凉和无奈。
“谁家”两句,是说远在天边、不知去向的玉笛之声,它飘荡在空中,回荡在山谷间。“谁家”二字,既指玉笛之声的主人,又暗示听者自己的心灵;既指玉笛之声,又暗示听者自己的心灵。这种由物及人的联想方式,使得诗句更加富有韵味。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失落感。
“谁家”两句之后,诗人突然转换了话题,转而写自己。“携手相将到白头”,诗人想象着自己与玉笛之声的主人携手同行,一同走向人生的尽头。这是对爱情的一种美好向往。然而,诗人并没有停留在这个层面,而是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想象。他想到如果自己能够与那位玉笛之声的主人共度一生该有多好!然而,命运却并不眷顾他。在他年近半百时,那位与他相识多年的知己却悄然离去,留给他的只有无尽的思念和遗憾。因此,“携手相将到白头”不仅是对爱情的美好祝愿,更是对命运无常和人生无常的一种感慨。
这首诗以景起兴,以情贯穿始终,通过对玉笛之声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他既感叹自己的孤独和失落感,又对爱情充满了美好的向往;既有对生命有限性的担忧,又有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