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神鼎兮荆之阳,鼎成兮宾帝乡。君乘龙兮龙高翔,臣攀龙兮龙髯短。
龙髯短,接君之衣兮,臣不敢以手挽。君弃臣兮臣将畴依,臣恸哭兮君不知。
君不知兮可奈何,风雨惨惨兮荆山之阿。
【注】铸神鼎兮荆之阳:铸造了神鼎在荆山南边。铸,冶炼;荆,地名,即今天的湖北境内。
鼎成兮宾帝乡:神鼎制成,成为朝中重器。
君乘龙兮龙高翔,臣攀龙兮龙髯短。龙髯短,接君之衣兮,臣不敢以手挽。
龙髯短,接君之衣兮,臣不敢以手挽。:龙的胡须又短又细,只能勉强够到君王的衣服。
君弃臣兮臣将畴依,臣恸哭兮君不知。
君弃臣兮臣将畴依,臣恸哭兮君不知。:君王抛弃了他,他只好另找依靠,悲痛地哭泣,而君王却不知道。
君不知兮可奈何,风雨惨惨兮荆山之阿。
君不知兮可奈何,风雨惨惨兮荆山之阿。:君王不了解他的处境,他只有忍受着风雨凄凄的楚地山川啊!
赏析:这是一首怨歌诗。屈原在《离骚》中说:“余不忍为此态也。”意思是说,他不愿意写出这种哀怨的诗歌。但现实是残酷的,屈原无法逃避,只好借古喻今,写这首怨歌来倾吐他的满腔积郁。
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四句),写君王弃己而去;第二部分(第五六句),写自己被遗弃的痛苦;第三部分(最后两句),写自己遭受打击后的孤独与悲愤。
开头四句为第一部分,写君王弃己而去。“铸神鼎兮荆之阳”,是说楚国君王在荆山南面铸成了一尊巨大的神鼎。这个神鼎象征着楚国的国运。诗人通过铸鼎这一动作,暗示出楚国君王的雄心壮志。这一句中的“荆”字,既指荆山,又暗寓着楚国的地域。“君乘龙兮龙高翔”,是说君王乘着龙飞上了天。这里的龙,既是神鼎的象征,又是楚国的象征。这一句是说君王的威势无人能敌。然而“龙”字在这里也有比喻的意思,它比喻了屈原受到谗言毁谤而遭到贬谪的命运。
以下四句转入第二部分,写自己被废弃的痛苦。“龙髯短,接君之衣兮,臣不敢以手挽”,“君乘龙兮龙高翔”,都是用典,“龙”“龙”“髯”、“接君之衣”都有双关的含义。《左传·定公十四年》载:“子服景伯聘于晋,王使刘文公劳之。辞以会日宿。文公止之曰:‘请君之玉音。’对曰:‘敝邑寡君闻君之命,使下臣犒从者。’”杜预注:“‘敝邑寡君’谓楚君也。”“敝邑寡君”就是“敝邑之君”。“敝邑之君”就是“敝邑国君”。这里指楚王。王引之《经义述闻》说“‘接君之衣’犹云‘君御臣身’耳”。《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齐侯使请战,陈郑知不可,乃盟。郑公子发、子家将盟。郑良囚……公子发怒曰:‘吾姑翦灭此而朝食!’遂如齐师处所,戮大夫辕夷。”杜预注:“‘戮大夫辕夷’,谓戮其尸也。”“戮大夫辕夷”就是“戮其尸”,即砍掉他的头。这里指屈原被楚王杀死。
屈原被楚王杀害后,《九章·惜诵》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等语,也是用典。《诗经·小雅·谷风》中有“众妇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之句,这是说许多妇人嫉妒他的美貌和才德,造谣说他好色放荡。这里用“众妇嫉余”来比喻那些小人的诽谤。
以上三句是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句,意思是说,我虽然知道君王的过错,但我不敢去纠正。这四句的意思是说,屈原被楚王所杀,但他并不后悔,因为他知道自己是被谗言所害。
下面四句为第三部分,写自己的孤独与悲愤。
“君弃臣兮臣将畴依”,是说君王抛弃了他这位臣子,那么他就只好另找依靠了。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屈原被楚王杀害后,他失去了依附的对象,只好自己去寻找出路。
“臣恸哭兮君不知”,意思是说,臣子痛哭流涕,而君王却不知道原因。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屈原被楚王杀害后,他痛心疾首地向君王诉说自己的冤屈,但君王却毫不知情。
“君不知兮可奈何,风雨惨凄兮荆山之阿”,是说君王不理解自己的苦衷,又没有地方可以去投靠,只能忍受着风雨凄凄的楚地山野。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君王不理解自己的苦衷,又没有地方可以去投靠,只能忍受着风雨凄凄的楚地山野。
这首诗通过对屈原被楚王杀害一事的叙述,表达了诗人对君王的不满和自己被遗弃的痛苦心情。全诗语言质朴,感情深沉,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