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念老境今枯杨,徒顺儿辈求药方。
颇闻大药性炎燥,如燎于原其中藏。
是非海里石鼎煎,大药何适求云仙。
但传钟吕有妙旨,著在诗曲成华编。
诵之如射必中的,坚然不朽贯金石。
内外悉云妙在丹,吐纳何尝及津液。
此事知有行则差,种麻安得豆有芽。
北辕适楚每自失,复似入海欲算沙。
岂惟阮籍途穷哭,录录尚念太仓粟。
水云难访我辈人,风期讵知晋江客。
三百字与五千言,一指便到玄牝门。
它年肯约移玉趾,焚香促膝为细论。
浩气收还质无槁,有待斯言能却老。
小筑云卧天台山,再挂此冠供汛扫。
这是一首描写炼丹求仙的诗。诗人以“枯杨”自比,表达了自己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他认为大药性炎燥,如燎原之火中藏,需要通过特殊的方法才能得到。他希望能找到像钟吕那样的高人传授妙旨,并将这些知识编入诗曲之中。
在这首诗中,诗人还提到了“吐纳”和“津液”等术语,这些都是道教炼丹术的基本概念。他认为内外皆妙,但必须通过正确的方法才能达到目的。此外,他还提出了种麻、种豆等比喻,表示炼丹并非易事,需要耐心和毅力。最后,他期待能与仙人共论道法,并希望通过修炼来延年益寿。
这首诗充满了道教的色彩,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长生不老的强烈追求。他希望通过修炼获得不朽的生命,摆脱世间的纷扰。然而,他也深知修炼并非易事,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时间。因此,他在诗中也表达了对种麻、种豆等事物的无奈之情,表示炼丹并非易事,需要耐心和毅力。
这是一首充满道教色彩的诗篇,诗人以自己的视角展现了道士的生活和修炼过程,同时也表达了他对长生不老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