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晓入汴尾,隔河闻人声。
得声不得貌,问识旧时名。
泊舟忽来及,袖诗多贤英。
言除丹徒宰,暂作七闽行。
东南几千里,日夕挂帆轻。
渡江莼已老,未足助杯羹。
最知便道出,先见县人迎。

【注释】

  1. 泗上:指泗水郡,即今河南淮阳一带。
  2. 尾:指汴河的末梢,这里泛指汴河。
  3. 隔河闻人声:在汴河上游听到有车马行人的声音。
  4. 得声不得貌:得到名声而见不到人。
  5. 问识旧时名:向当地人打听黄令的名字。
  6. 贤英:贤才和英才。
  7. 言除丹徒宰:说将要被任命到丹徒县做官。
  8. 暂作七闽行:暂作七闽道上的旅行。七闽:古越族对闽越的称谓,这里指福建地区。
  9. 东南几千里:东南边有数千里的路程。
  10. 挂帆轻:扬帆远航。
  11. 渡江莼已老:渡过了浙江后,所吃的莼菜已经老了。
  12. 便道出:顺便经过的路。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乾元二年(759)夏初在赴任途中,舟次泗上时写给黄令的一首送别诗。全诗写去路、留别意,情真语切,意境深远,含蓄蕴藉。
    首句“向晓入汴尾,隔河闻人声”。诗人清晨入城,沿汴河而下,远远听到了人声,这声音从汴河的尽头传来,诗人不禁想到汴河两岸的人。
    第二句“得声不得貌,问识旧时名”。“得”与“不得”相对,意思是诗人既听到了人声,又无法看到人的面孔。“问识”,意为询问。“旧时名”,即前时的名字,这里指黄令。这句的意思是说,诗人既听到了黄令的名声,却又无法见到他。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黄令的思念之情。
    第三四句“泊舟忽来及,袖诗多贤英”。诗人停船下来准备上岸时,发现黄令已经来了,并且还带着许多贤才。这里的“贤英”一词,形容黄令和他的随从都是一些贤能的人才。
    接着五至六两句“言除丹徒宰,暂作七闽行”,这是诗人在告别黄令时说的。诗人说要被派往丹徒县去做官,暂时要离开福建地区。
    第七八句“东南几千里,日夕挂帆轻”,写诗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东南边有数千里的路程,诗人扬帆远去了。这里的“挂帆轻”一词,形容诗人离去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最后两句“渡江莼已老,未足助杯羹”。“渡江”一词,指诗人从江南来到江北。“莼”是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它的嫩叶可以煮汤,味美可口。“老”字用在这里,表示诗人离开了江南,已经很久没有吃莼菜了。“助杯羹”一词,形容诗人离开黄令之后,再也没有吃到鲜美的莼菜了。
    整首诗通过描写诗人离京赴任途中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黄令的深情厚谊以及对他的祝福和期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状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