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从仲父,三年在河内。
春游丹水上,花木弄粉黛。
人夸走马来,尽眼看没背。
薄暮半醉归,插花红簇队。
使君今少年,时往劝耕耒。
安行过树下,野杏正破颣。
何不学山公,酩酊还倒载。
令人知使君,心胆不琐碎。
切莫惩妇翁,慷慨临并代。
一朝由谤谪,虽去民苦爱。
实计幸不幸,岂较进与退。
因书寄此怀,绳墨老且悔。

注释:

昔我从仲父(我从前从您这里来): 仲父,指刘使君。

三年在河内(我在河内度过了三年):刘使君任河南尹三年。

春游丹水上(春天游览丹水之滨),花木弄粉黛(花木染上粉色,如同女子的化妆):形容景色美好,色彩艳丽。

人夸走马来(人们称赞骑马的人来了),尽眼看没背(人们都仰头观看,没有人回头看):形容观者众多。

薄暮半醉归,插花红簇队(傍晚时分,我醉醺醺地归来,头戴鲜花):表现了诗人饮酒赏花的情景。

使君今少年(现在的县令还很年轻),时往劝耕耒(不时地去劝农耕作):指刘使君还年轻,有为百姓造福的意愿。

安行过树下(安然行走在树下的路上),野杏正破颣(野杏树上的杏子已经长熟):形容景色秀美,果实累累。

何不学山公(为什么不学山简公),酩酊还倒载(酩酊大醉后,竟然倒在车上):指山简公醉酒后驾车而行的样子。

令人知使君,心胆不琐碎(让百姓知道使君的清廉,他的心和胆就不会那么小气了):形容刘使君的廉洁奉公。

切莫惩妇翁(千万别惩罚我的岳父),慷慨临并代(慷慨激昂地治理着并州的事务):指刘使君刚直不阿的性格。

一朝由谤谪(一旦因为诽谤而被贬官流放),虽去民苦爱(虽然去了,但百姓仍然很怀念他):指刘使君受到诽谤而被贬官时,百姓仍然怀念他。

实计幸不幸(实在考虑的是,这是多么不幸的事情),岂较进与退(哪里比较得上进退得失):指刘使君的处境多么不幸,而他却毫不在意。

因书寄此怀,绳墨老且悔(因此写下这首诗寄给刘使君,回顾往昔感到后悔):表达了诗人对刘使君的感激之情以及对过去时光的追忆。

赏析:

这是一首借写景抒发情感的七言绝句。诗的前四句主要写刘使君的政绩及他在民间的美好声誉。“昔我从仲父,三年在河内”两句,表明自己曾经跟随刘使君在河内任职;“春游丹水上,花木弄粉黛”两句,则描绘了一幅春日里河内美景如画的画面,既展示了河内的自然风光,又赞美了刘使君的政绩卓著。接着,诗人又描述了刘使君在民众中的声望和影响:“人夸走马来,尽眼看没背。”这句诗的意思是,人们纷纷前来拜访,以至于连刘使君的后背都看不见了。这两句既表现了刘使君的平易近人和受人欢迎的程度,也反映了他为民众做实事、办实事的态度和成果。

中间四句,诗人以更加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刘使君在民间的形象和行为:当夕阳西下之时,他带着酒意回家,头上戴着鲜花;当夜幕降临,他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中……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展现了刘使君忙碌而又快乐的生活状态。

最后四句,诗人再次强调了刘使君的人品和政绩,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他深厚的感情:“使君今少年,时往劝耕耒。”这句诗的意思是说,现在的县令还非常年轻,经常去劝导农民耕种田地。而“安行过树下”,则进一步描绘了刘使君在田间劳作时的情形。而“野杏正破颣”,则暗示了春天的到来,意味着新的一天的开始。而“何不学山公,酩酊还倒载”,则是诗人对刘使君的一种戏谑之语,既表达了对刘使君的喜爱和敬仰之情,也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表现了刘使君的政绩和为民造福的决心和行动,又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深厚情感和敬仰之情。同时,这首诗也揭示了一个道理:无论身处何种地位,都应该关注民生福祉,为民众谋福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