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史权衡在,当时法度亡。
力扶周室弱,深抑楚人强。
言战嗟无义,书元示有王。
细推褒贬意,掩卷一悲伤。

【注释】

和深父:指杜甫。深父,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诗人,有《少陵集》。

伤字韵:即五言律诗中的“七言律”格式。

前史权衡(héng qì)在,当时法度亡。

前史(史书)的权衡(比喻公正、公平的标准),尚在;当时(指唐玄宗时期)的法度(法律)已不存在了。

力扶周室弱,深抑楚人强。

周室(周朝)衰微,国家软弱;楚国(楚国)强大。

言战嗟无义,书元示有王。

战争中人们感叹战争无正义,用元代的皇帝名来表明唐朝皇帝是合法的君主。

细推褒贬意,掩卷一悲伤。

仔细推敲作者褒贬之意,我掩卷叹息,心中充满悲伤。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所作。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后被朝廷任为左拾遗,因谏议不合而离开朝廷,开始了漂泊的生活。公元759年春,他来到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作刺史,写下此诗。
全诗共八句。首二句写当时政治腐败,法纪废弛;三、四两句写唐朝统治者为了苟延残喘,不得不对内对外两面讨好;五、六两句写杜甫看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和对统治者的不满情绪;最后两句写杜甫感慨万千,掩卷而泣。
全诗以议论为主,夹杂着抒情和叙事,语言简明扼要。
首联点明主题,说明当时的政治黑暗和法纪废弛。“权衡”,本义为秤锤或秤杆,引申为衡量、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此处借指法度。
颔联写唐朝统治者为了苟安一时,不得不对内对外两面讨好,一方面要笼络人心,另一方面又要粉饰太平,掩盖矛盾,因此,当时的法度已经荡然无存。
颈联进一步揭示出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勾心斗角。作者从反面立意,指出只有坚决打击敌人才是真正符合人民利益的正义之举,否则就是没有意义的战争;而真正的正义只能来自当政者,不能寄托于外敌。
尾联则将议论与感慨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前途未卜的忧虑心情和对统治者的愤慨。
这首诗反映了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他作为一位正直文人的人格和风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