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游三茅山,月下丹光丽。
梦驾翠蜺车,凉云拥金袂。
两耳波浪透,广漠不可际。
犹记抟扶摇,乘风曾问帝。
今秋游匡庐,身有飞举势。
凌虚裹白云,白云镇相卫。
毛发极森竦,草木露华缀。
飞泉涌潮响,真可涤昏滞。
向来句曲行,有遇抑何锐。
岂知凡骨癯,不能于彼蜕。
西风催此游,破我梦浮世。
衣襟被月香,苍岩折丹桂。
庐山中闻桂香忆游茅山时梦中游桂花下
我游三茅山,月下丹光丽。
译文:我在三茅山上游玩,月光下,丹红的光华格外绚丽。
注释:三茅山:中国道教名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三茅:指三位仙人,分别是上清、玉真和太微真人。
赏析: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诗人在三茅山游览时的壮丽景色和自己的愉悦心情。”我游三茅山”表明诗人正在三茅山上进行游览活动。”月下丹光丽”则形象地描绘了月亮下的美景,使读者仿佛能够看到那美丽的景象。
我梦乘风来,飞举入蓬壶。
译文:我梦见自己乘风而来,飞升至蓬莱仙岛。
注释:蓬壶:古代神话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代指仙境。
赏析:诗的第三句描绘了诗人梦中飞行的场景,表达了他对仙境的向往之情。”飞举入蓬壶”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的飞翔之景,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两耳波浪透,广漠不可际。
译文:两只耳朵仿佛能穿透波浪般的云海,广阔无垠,无法触及。
注释:波浪透:形容耳朵能听到如波浪般的声音,给人一种震撼之感。
广漠:形容空间辽阔,无边无际。
赏析:诗的第四句进一步描绘了作者的梦幻之旅,使他感受到无尽的遐想和遐想。”两耳波浪透,广漠不可际”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他那种既现实又超脱的感觉,让人感到既真实又神秘。
犹记抟扶摇,乘风曾问帝。
译文:记得曾抟扶摇直上九万里,乘风向天庭求教。
注释:抟扶摇:形容高飞的样子,这里比喻向上攀升。帝:天帝,这里指天庭。
赏析:诗的第五句回忆了作者曾经的梦想和追求,表达了他对于超越现实的渴望和对天地之间的好奇。”犹记抟扶摇,乘风曾问帝”形象地展现了作者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今秋游匡庐,身有飞举势。
译文:今年秋天我去庐山游玩,身体充满了飞升的动力。
注释:匡庐:即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赏析:诗的第六句描述了作者在庐山的游玩体验,感受到了身体上的提升和力量的增长。这里的”飞举势”形象地描绘了作者的身体变化,让人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凌虚裹白云,白云镇相卫。
译文:我凌虚驾雾,包裹着洁白的白云,它们一直守护着我。
注释:凌虚:形容在空中飘浮的状态。裹白云:把白云包裹起来,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镇相卫:守护着你的形象。
赏析:诗的第七句进一步描绘了作者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凌虚裹白云,白云镇相卫”形象地展现了作者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让人感到宁静而美好。
毛发极森竦,草木露华缀。
译文:我的毛发非常茂盛,草木上的露珠就像点缀在装饰品上。
注释:毛发:形容头发和胡须等生长得很旺盛。森竦:茂盛而耸立的意思。
赏析:诗的第八句描述了自然环境中的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触。”毛发极森竦,草木露华缀”形象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飞泉涌潮响,真可涤昏滞。
译文:飞流的泉水涌动,如同海潮一般发出声响,真是可以洗涤心中的迷茫和困惑。
注释:飞泉涌潮响:形容泉水奔腾不息,发出巨大的声响。真可涤昏滞:真的可以洗涤心中的迷茫和困惑。
赏析:诗的第九句进一步描绘了大自然的壮观景象和给人的启示。”飞泉涌潮响,真可涤昏滞”形象地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让人感到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向来句曲行,有遇抑何锐。
译文:以前我曾经行走在华山脚下的句曲道上,遇到过一位抑制锋芒的人。
注释:句曲道:华山附近的一条著名山路,因其曲折蜿蜒而得名。抑:抑制。
赏析:”向来句曲行”暗示了这是在描述过去的旅行经历;”有遇抑何锐”则表示在旅途中遇到了一个克制自己锐气的人。这句话可能寓意着人生的智慧,即在面对困境时,保持谦逊和克制是非常重要的品质。
岂知凡骨癯,不能于彼蜕。
译文:哪里知道那些凡人的身体如此瘦弱,根本无法从这种状态中蜕变出来。
注释:癯(qú):瘦弱。蜕(tuì):蜕变,指人或事物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赏析:最后一句反映了诗人对普通人身体状态和能力的认识,也表达了对生命变化的无奈和感慨。”岂知凡骨癯,不能于彼蜕”揭示了生命的脆弱和变幻无常,让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