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笔阵数千人,喜汝穿杨箭镞亲。
庆绪绵长时幸会,文科兴复事还新。
昔年继榜熙宁岁,今偶同科绍圣春。
从此莫教书种断,孙曾应复值昌辰。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喜子胜仲登第》。下面是逐句的释义:
- 广场笔阵数千人,喜汝穿杨箭镞亲。
- “广场笔阵”形容考场上的热闹场面,几千人参加科举考试。
- “穿杨”是古代射箭的一种技巧,意思是箭术精湛,能够准确无误地穿过杨柳的叶子。
- “箭镞”是指箭的尖部,这里用来形容子胜的才艺和技艺。
- 庆绪绵长时幸会,文科兴复事还新。
- “庆绪”指的是前朝皇帝李庆绪,这里可能暗指某种不幸或不祥的事情。
- “幸会”表示幸运的是能在这个场合相见。
- “文兴复事”可能是指文化复兴的事情,这里的“文”指的是文学、文化等。
- “事还新”表示这件事情又重新开始了,可能是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的中断或结束,现在又开始了。
- 昔年继榜熙宁岁,今偶同科绍圣春。
- “继榜熙宁岁”指的是过去曾参加过科举考试,而“熙宁”是宋朝的年号,这里用来表明时间的连续性。
- “今偶同科绍圣春”则表示今天与子胜一起参加了科举考试,“绍圣”也是宋朝的年号,表示这次事件是在绍圣年间发生的。
- 从此莫教书种断,孙曾应复值昌辰。
- “书种断”可能是指学业断绝,不再有成就,或者比喻事业受阻。
- “孙曾”通常用来指代子孙后代,这里可能是指希望子胜能够延续家族的荣耀和传统。
- “应复值昌辰”表示应当有机会再次迎来好运,这里的“昌辰”可能是指一个美好的时机或环境。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子胜参加科举考试的喜悦和祝福。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广场笔阵、穿杨箭镞等,形象地描绘了科举考试的场景。同时,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情况,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和历史的进程。此外,诗人还寄寓了对子胜的期望和祝愿,希望他能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梦想。